藏医药是藏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有近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14世纪以后,藏医药在学术上分为南、北两派。两派的学术内涵各有所长,互有交叉。
拉萨北派藏药水银洗炼法和“佐塔”工艺
拉萨北派藏医药是藏医药的主要流派之一,“水银洗炼法”是独具特色的药物加工技法。藏医“水银洗炼法”简称“水银加工”或“佐珠钦莫”,藏族人民把“佐珠钦莫”称为藏药的宝中宝,藏族历代名医把含有剧毒的水银经过复杂的特殊加工炮制后,炼制成无毒而具有奇特疗效的药中之王“佐塔”。水银加工的实践方法始载于公元8世纪玉妥宁玛·云旦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中,并在珍宝药“仁青常觉”丸的配方中有较详细的阐述。13世纪末,大圣邬坚巴·仁钦贝成功地进行了“水银洗炼”的冷热处理及祛毒等整个实践操作,并编著了《制水银论典》等著作,开创了藏药“水银加工”系统完整的实践操作,为“水银加工”的普及和弘扬作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后经贤者噶玛巴·让琼多吉、苏喀·年尼多吉、贡珠·云丹嘉措等著名藏医药学家的不断实践和传承,使这一藏医药文化的精粹得以世世相传,继续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水银洗炼加工后的“佐塔”是配制名贵藏成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在藏医药的使用中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近两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应用面广,使用量大,是藏药中的极品,并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壮体、减毒增效等功效。
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藏医药学到公元12至15世纪,产生了以向巴•郎加扎桑为代表的北派藏医药和以宿喀•娘尼多吉为代表的南派藏医药。历史上把以康巴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甘孜州是藏医药发祥地之一,是南派藏医药的故乡。
德格,藏医药学体系中“南派藏医药”的主要发祥地。从公元1450年更庆寺庙创办的寺庙医疗所,僧侣办医行诊起,德格藏医发展已有550年历史。1959年德格县人民政府在原寺庙医疗所的基础上,批准开办德格县藏医药联合诊所。1978年成立了德格县藏医院,成为甘孜州藏医药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 医院在挖掘、整理、利用古代藏医药文献,研制名贵藏药,医治慢性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较大突破。
“南派藏医药”作为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继承、发扬、提高以及丰富藏医药内容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藏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藏医骨伤疗法
藏医药作为藏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族文化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带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在漫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藏医药成为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涌现出许多医学贤圣,丰富了藏医理论。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多年,藏王聂赤赞布提出六个疑点,一位叫孜拉嘎玛跃德的人回答了其中之一;到了4世纪的拉妥妥日时期,采用了寒病热治、热病寒治的治疗医理。此时还出现了著名藏医师通格妥觉坚,他从父亲嘎启比奇处学习了印度医学,丰富了藏医理论和实践。公元7世纪,藏医的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有汉地的摩诃弟瓦和尚及西藏的大译师达磨郭卡把文成公主携带的《医法大论》译成藏文并予以厘定,这是藏文译成的第一部汉医医典,可惜此书早已散失,但其精华部分均收辑于西藏的医学名著《四部医典》之中。8世纪初,赞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公主进藏时携带了众多医典。其中汉地大乘和尚与西藏译师毗卢遮那共同翻译了《月王药诊》,它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作。在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出现了“四方名医”、“远方九太医”等名家,使藏医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诸多名医之中,玉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名声显著。他曾亲赴藏区各地,收集民间医药的验方,并加以研究,还赴尼泊尔、印度等国,研习医理,同时迎请中医及尼泊尔、印度医生入藏,吸收优秀的医学文化。玉妥宁玛·云丹贡布撰写了《四部医典》这部举世闻名的藏医典籍,标志着藏医独具特色体系的完成。到了13世纪初,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在研习藏医医典的同时,学习中医《月王药诊》及印度的医学八支理论,对《四部医典》进行补充厘定,使其更加完善、规范。14世纪,出现了南北地区气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强巴派及苏卡派,推动了藏医药理论的发展。此时各地医生纷纷著书立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医典及《四部医典》注疏。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非常重视藏医事业的发展,曾创建了哲蚌寺索日卓翩林、日喀则索日常松堆白林、布达拉宫拉旺角、桑普尼玛塘等藏医学校。五世达赖喇嘛的第司桑结嘉措,为藏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689年他完成《四部医典释论·蓝琉璃》一书;1690年编著了《秘廖续补注》一书;1703年完成了《医学概论·仙人喜筵》一书,这些著作成为许多医生治疗的参考依据和研习医术的最佳典籍。第司桑结嘉措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1696年他创建了药王山日齐卓翩林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著书立说、传播医理、首创医学唐卡挂图79幅,医学硕果累累,各种著述饮誉全藏。
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藏医学也有一定的发展。此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学家,诸如噶玛吉美吉森格、喇嘛吉美赤列、太医乌坚丹增嘉措、多吉坚赞、扎康基巧堪布强巴土旺、恰布巴当曲班丹、钦饶罗布大师等。他们编著医书,传授医理,推动了藏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些医学家之中,钦饶罗布大师功勋最为显著。他曾广拜名师,研习显密经典、天文历算,熟谙《四部医典》为主之医典,撰写了《根本续植株·医学海藏》、《药草标本集要·奇妙金穗》、《接生法·利众月宝之鉴》、《后续总义·打开经典之匙》、《后续切脉查尿补注》、《放血疗法总义·童子语饰》等十几本著作。 1916年,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指示下成立了拉萨医算院,任命钦饶罗布大师为院长。1959年原拉萨医算院正式改为西藏藏医院,任命77岁高龄的钦饶罗布大师为藏医院院长。但在十四世达赖统治下的西藏地方政府官办的几所藏医机构设备十分简陋、规模很小,那时候的藏医药事业集中表现在拉萨的药王山和医算院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藏医药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藏医学者多次去国外进行医学交流,在医疗技术和医学理论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促进了学术交流。 藏医不单为藏民族治病,也为中国各族人民治病,甚至为国外患者治病。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内地与西藏的交流日趋频繁。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西藏自治区的强巴赤列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藏医外治法(西藏)
藏医外治法是藏医四种基本治疗法之一。当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一些特定疾病必须进行外治法以及需要内外合并治疗时,要采用外治方法。历代藏医的外治理论,主要依据《四部医典》的外治篇。外治法分放血法、火炙法、寒热敷法、药浴法和涂抹法五种。 藏医外治法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外治法是藏医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大部分病涉及外治法,有些病以外治法为主。
藏医尿诊法(西藏)
在诊断方面,藏医学在诊法上有“问诊、尿诊、脉诊、色诊”等。尿诊是以病人的尿液,分别在热、温、冷却后三个阶段,对尿的颜色、气、味和漂浮物、絮状物、沉淀物等进行观察,从而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病变部位、轻重,作为诊病的依据。尿诊是藏医最具特色诊法之一,有一定的规律可行。
藏医药浴疗法(西藏)
藏医药浴疗法是具有特色的一种自然疗法。浴法分为水浴和敷浴两种,各有特色。水浴疗法,以五种天然温泉治疗相应疾病为最优。其作用是治疗外散于肌肉.内伏于骨髓之伤热、毒热及陈热等各种热病。敷浴法是将配制或经烧煮后之药物装入布袋中,包扎或放置于病患部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疗法。
甘南藏医药(甘肃)
藏医药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已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甘南藏医药是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藏医药有着较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服法(有十种)和外治法两类,现存放血疗法,火炙疗法、缚敷疗法、药浴疗法、涂抹疗法等五种。甘南藏医药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著名的藏医药学专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充分体现出民族与地方特色,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科学性的特点。
藏药炮制技艺
藏药制造不同于中药和西药,它要经过独特而非常严格、细致的加工炮制过程,这也是藏药区别于中药、西药具有特殊疗效的又一个原因。炮制与加工在藏药制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并适当改变药物的性能,提高药效和治疗效能等。经过不同的炮制工艺,使药材的药性发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变化,从而产生多样的治疗效果。藏药加工炮制工艺十分复杂、细致,特别是一些名贵药的炮制尤为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藏药亦是极其珍贵难得。
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青海)
青海是藏医药学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藏药的配伍结构中,阿如拉(诃子)是其中使用最广、炮制复杂多样的药用成分之一,“阿如拉”是诃子的藏文译音。阿如拉在藏药中应用频率很高,是藏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成分。“阿如拉”炮制技艺及应用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它的保护力度也逐渐加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现状下,出于藏医药自身可持续传承发展的需要,继续抢救、挖掘和保护阿如拉炮制技艺,不仅对丰富和完善藏药炮制工艺、方法,乃至对世界传统医学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青海)
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一直被视为是藏医药领域内技术水平最高、工艺最复杂、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一项炮制工艺,其炮制流程十分讲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我国目前能够掌握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的人士屈指可数。尼玛是该技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他以师带徒、传帮带的形式完整保留了藏药“佐太”炮制的独特技艺。
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西藏)
七十味珍珠丸成方于公元8世纪,始载于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中。此药根据藏医学原理,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天然珍贵、稀有藏药材,严格按照传统工艺的制备方法精制而成。其选料上乘、炮制特殊、做工考究、功能广泛、副作用小,采药、炮制、配方无不遵循古法,从而保证了神奇疗效。受现代医药的冲击,七十味珍珠丸的炮制方法及相关临床实践经验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衰落,亟待抢救保护。
藏药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艺(西藏)
藏药珊瑚七十味丸是西藏自治区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的专利产品,为棕红色水丸,气微香,味苦、微甘。主要成份有珊瑚、珍珠、玛瑙、当归、藏党 参、红景天、雪莲花、余甘子、藏红花、黄精、牛黄、麝香等七十味。用于脑血栓、脑溢血、冠心病、肢体瘫痪,心动过速或过缓、高血压、小儿麻痹、癫痫及各种神经炎。尤其对大脑神经和心脏性疾病有特殊功效。
藏医药学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藏族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对保护人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拉萨北派藏药水银洗炼法和‘佐塔’工艺”、“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医外治法”、“藏医尿诊法”、“藏医药浴疗法”、“甘南藏医药”、“藏药炮制技艺”、“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藏药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艺”、“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编号:Ⅸ-9
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甘肃省碌曲县、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药厂、西藏自治区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青海省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