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系蒙语、意为“堆子”,由石头和土堆砌成的塔状物。祭祀敖包的习俗源于蒙古人崇拜高山大石等原始宗教信仰,它是蒙古族萨满教的重要祭祀神物之一。
敖包多数是建在高地,由土堆堆积而成。最下面的称为台基,是由土堆圆坛上堆积石头砌成,台基上面呈圆锥体部分一般有10余丈高,由大、中、小3层筑成有如尖塔。敖包数目不等,多为单个体,有1、5、9、13,其中13座敖包最为尊贵,位于最中间的敖包往往体积最大、称为主体敖包,而其余的小敖包称为附敖包。主体敖包与附敖包的位置布局有一定的喻义。敖包的种类繁多,有成人敖包、妇女敖包、儿童敖包、寺院敖包、村落敖包等。每逢人们外出远行,凡是路径有敖包的地方都要参拜敖包、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以此祈祷平安。
祭祀敖包仪式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举行,举时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装饰,在敖包前摆放烤全羊、奶食品、糕点等供品供奉于敖包。整个祭祀仪式由祭祀敖包仪式和敖包乃日两大部分组成。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前,祭祀仪式多由博(萨满师)来主持,有血祭、洒祭、火祭等形式。血祭为杀羊宰牛供奉敖包神灵;洒祭为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火祭为在敖包前燃起柴薪,将肉食、奶食、柏枝等投入火中焚烧。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敖包祭祀仪式中也出现了身着僧服的喇嘛师傅们的身影,甚至有些地方的敖包祭祀仪式中全全由喇嘛师傅主持的现象,从而整个仪式具有藏传佛教的特点,并且为了与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相融合专门创编祭祀敖包的经文,如《祭祀敖包的经典》。祭祀仪式结束,前来祭祀的民众举行乃日仪式,也称那达慕,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蒙古族传统技艺比赛。还有唱歌、跳舞、说书等,牧民们载歌载舞,整个乃日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现代,蒙古族很多地区还延续着祭祀敖包的习俗。实质上这是继承了传统祭祀神灵赐福消灾的习俗,尤其与蒙古族古老的萨满祭祀和崇拜高山、石堆和树木等观念紧密相连。2006年祭祀敖包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敖包 楚高娃摄
编号:Ⅹ—40
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