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弓箭制作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

  锡伯族素以“善骑善射”著称,历史上,锡伯族繁衍生息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以渔猎为生,因而弓箭成为其主要的护卫和谋生工具。

  清代锡伯族被编人满洲八旗在盛京(今沈阳)一带驻防。清政府利用锡伯族这股强有力的“骑射劲军”出征云南,驱逐缅甸入侵之敌、出征西北, 平息准噶尔部的叛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锡伯族军民奉朝廷之命,从盛京西迁新疆伊犁戍边屯垦,在八旗制度下充分利用弓箭这一武器,守卫祖国边防,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地区安定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横于国内外箭坛赛场,在新疆3万余人的锡伯族群众中涌现出国际级健将3名, 国家级健将15名,自治区级健将近50名, 他们为中国和新疆的射箭运动争得了无数的荣誉。

  锡伯族的传统弓箭主要使用布占的红柳和牛筋等材料。响箭的制作工艺很有讲究,响箭的箭头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半圆形箭头上凿有4个小孔,箭离弦后,由于速度快,空气从小孔中穿过,发出响声。制作时使用大叶白蜡、洋槐木、榆木等硬质木头。大的弓箭要将18块不同的木头粘合在一起,小的弓箭也要用12块木头粘合,每块木头都要有拉力和弹力,并且不易变形。这些材料的加工需要集切、锯、刨、削、磨、弯曲、打光、粘贴、整合、装饰等多种工艺为一体,一样都不能或缺,需要从粗加工到精细加工的多道工序。弓弦一般用洗干净并晒干的羊肠来做,弓箭力量的大小跟羊肠的粗细、硬度、弹力有直接关系。弓箭的制作程序和关键制作流程,完全依仗于工匠自己的精湛技艺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往往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很少有具体数据作参考。

  制作一把弓需要利用上百件专用工具。锡伯族弓箭属于复合双曲弓类,八旗长梢弓型,弓的内胎为竹木、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梢, 以牛角、竹木、动物胶、丝棉、原漆、牛筋、动物骨、皮革、金属丝等多种材料制成,有“制胎、切角、粘筋、锉梢、整身、饰体、编弦、造箭、制袋、制扳、制臂 ”11道制造流程,230道制作工序,并存在一系列严格的锡伯语 (满语盛京方言 )工艺术语。

  锡伯族民间传统射箭活动推动了弓箭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发展。过去,许多手工艺人开设作坊制作弓箭,在各类赛事中使用。但后来因各种原因,不但过去使用过的弓箭几乎见不到了,而且在中华民国期间,锡伯营的弓箭作坊被关闭,民间制存的大量弓箭被收缴,由此传统弓箭的手工制作业被迫停业,使制作弓箭的传统工艺失传。

  近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民间手工艺人着手开发弓箭工艺品,为恢复已经失传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提供了机遇。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有陶文新、伊春光、伊陈辉、孔锋晖等。

  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属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类别。

  蒙古族弓箭制作技艺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盛会那达慕的“男子三项技艺”之一。历史上弓箭是蒙古族重要的武器之一,不管是在以往的狩猎生活、还是在战争中弓箭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武器。蒙古族传统弓箭多是用牛角和牛背筋制作,因此称为蒙古族牛角弓。

  制作牛角弓是件细致的活儿需要很大的耐心。从选择材料到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制作弓箭前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牛角、牛背筋、竹木、黏胶等,其中牛角多数选取水牛角或岩羊角,牛背筋要选取上等的牛背筋或牛蹄筋,竹木需要弹性好的竹木,黏胶是用动物的皮熬制成的纯天然胶、其黏性很高一般都不会开裂。牛角弓箭的制作步骤具体如下;首先选用一根细的有韧性的柳条作为弓骨,在弓骨的背面贴上牛角片。每个牛角片的尺寸大约有两到三寸,用黏胶将这些牛角片一层摞一层的粘在弓的背面。在粘好的牛角外面,还要粘牛筋。这些牛筋需经过软化,又拉成两到三寸长的细丝,粘在牛角的外面。拉牛筋成细丝是一个非常费功夫的活,俗话说“好汉子一天撕不了四两筋”。细丝牛筋粘在牛筋的外面起固定的作用,细丝牛筋之间接缝的地方需要牛筋捆扎,并用动物胶粘住,外面再裹上蛇皮作为装饰,这样整个弓就制作完毕。

  牛角弓是蒙古民族在古代战争、狩猎中所和使用的弓箭,后延续发展为蒙古族男儿三项技艺之一,是蒙古男子必备的一门技艺。2008年,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号:Ⅷ-44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