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体育 > 民族体育概述  > 详细页面

回族传统体育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2月25日 阅读量:

  回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较有特色的竞技活动,主要包括武术与查拳、回族木球与赶木球运动、“掼牛”及“爬木城”“掷子”“拔腰”“赶老牛”等。

  一、回族武术与查拳

  回族视习武为“圣行”。回族民间流行的武术拳种、器械及体育活动主要有:查拳、教门弹腿(踏脚)、回回十八肘、汤瓶功、八极拳、八门拳、七势、心意六合拳、通备拳、马家拳、阿里剑、古兰健身术、护身拳、穆斯林八卦太极拳、白猿通臂拳以及环子锤、沙家枪、马家枪、河州棍、双刀、大刀、伸缩剑、古兰剑、燕尾剑、鱼尾剑等。这些武术与体育项目有的源于中亚阿拉伯地区,有些则学习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武术,并形成回族自己的武术特色。

  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尤以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历经数百年演变,查拳形成了现今之冠县“张氏” 查拳、“杨氏”查拳和任城“李氏”查拳三大流派。其中,冠县“张氏”“杨氏”与明末抗倭英雄戚继光所征兵将新疆回族查密尔(尚义)有关。冠县两派查拳的师承分途约在清雍正年间,而任城一派技艺的形成或许更早。三派的套路内容不同,练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体一致。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2008年6月,查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回族木球与赶木球运动

  木球,回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等活动演变而来(另说由清朝民间盛行的打卯球发展而来)。比赛场地和篮球场地一样大,两端各有一道宽100厘米,高80厘米的门。每场由甲乙两队参加,各队出5名队员,其中1名为守门员,另外4名运动员手里各拿一块60厘米长,上宽3厘米,下宽10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运动员通过运球、传球等技术,避开对方的防守,用木板击球人门,球入门得分,以球入门多少分胜负。若得分相等,以点球形式决出胜负。全场比赛40分钟,分上、下两半场,中间休息10分钟。规则是双方队员击球时,击球板不得过膝,过膝则违例。如一队员用手和脚触击球或推、抱、拉、踢对方队员均为犯规,罚任意球。比赛中守门员在球区违例、防守队员两脚进入球门区、任何队员严重犯规,由对方在距球门5米处罚点球。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木球项目与20世纪90年代初由中国台湾实业家翁明辉发明的木球运动区别很大。台湾版的木球玩法与高尔夫相似。而回族木球比赛近似曲棍球和冰球,需要个人高超技巧与集体默契配合,因而颇受回族青少年喜爱。

  赶木球,大约从回族木球运动演变而来。先在平地上挖出若干小圆洞。洞口数要比人数少一个,洞的标准是直径20厘米,深20厘米。用一根20厘米长的短木棒当木球。比赛时,参加人数不限,每人手拿一米长的木棒,站在洞前,另一无坑人则用木棒赶球,尽力将球赶入洞内,守护洞口的人要用木棒阻拦,一旦木球被击入洞内,所有守洞的人要轮换洞位,这时赶木球的人乘机占领洞口,未抢到洞口的人就变为赶木球的人。以赶木球次数多的人为负。

  三、掼牛

  掼牛活动,最初源于回族民间生活中的宰牛活动。早期回族宰牛时,需多人同时配合将牛摔倒捆绑,再行开宰。有一天,一骁勇力壮的青年在宰牛时,以敏捷的动作徒手将牛掼倒捆住,因而赢得父老乡亲的击节赞赏。从此,掼牛就成为回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比赛项目。

  掼牛体育活动现流行于宁夏、甘肃、河南、河北等地的回族民间。掼牛活动开始前,被掼之牛身上披红戴花,而掼牛者身着披风。掼牛开始后,掼牛者至牛前,双手握住牛角左右摇晃,待牛性起,掼牛者即以左手握牛角,右手握牛下颌,以爆发力猛拧牛头,使牛失去重心,摔倒于地。可谓中国式的斗牛。但回族掼牛与西班牙斗牛不一样,西班牙斗牛要用剑把牛刺伤。而回族的掼牛,不用任何武器,完全靠个人的勇敢与身体的力量把牛摔倒;而且更重要的是,一般也不会伤害牛。

  掼牛,规则简单,过程独特。掼牛士助手先对牛挑逗,逗得牛在场上横冲直撞。此时,掼牛士亮相登场,面对怒牛,掼牛士择机两手扳住牛的双角,将牛头拧向一侧,牛拼命挣扎,掼牛士随即紧抱牛头,用肩扛住牛下巴,运足力气,将身子往牛的颈部一压,牛顿时失去平衡,摔倒在地。这一拧一扛一压的掼牛绝技,是掼牛的主要特征。

  将牛掼倒在地的状态按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双膝跪地(四级);腹部着地(三级);侧身着地(二级);四脚朝天(一级)。掼牛评判标准还要看掼牛士的技巧,即掼牛类型有单臂掼、双臂掼、肩掼、扛掼等多种掼法。

  2011年5月,掼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爬木城与掷子

  爬木城,用粗木杆制成一个长4米、高3米的木框,中以横木数根相间,如梯墙状竖在地上固定好,称作“木城”。参加者在规定距离外快速奔向木城,以先攀到顶上者为胜。

  掷子,也叫“扔石锁”“举石锁”。是用青石打制成古铜锁形状的石器,后由石质改为铸铁。演练掷子的动作有扔高、砍高、扔荷叶、接高、接荷叶,其名称为:支梁、扇梁子、砍跟斗、撤荷叶、嘴巴荷叶等。近年来又发展了一些新的动作。这项运动可锻炼身体各个部位。掷子其实已有几百年历史,原由满族将其带入中原。掷子当时作为“扑户”的一门习练手法,属于大内秘技。民国时期,“大内高手”流落民间,为养家糊口,他们开始收徒。后来,在北京牛街等地被流传下来。如牛街传人李崇波父子所表演:“抛接一块城砖大小的金属块,手法灵活,身姿矫健,因势顺力,举重若轻。他们手中之物如一只银白色的蝴蝶在飞舞,围观者中不时发出惊叹和叫好声……”(引自宋岳《“掷子”有传人》,《中国审计报》 2016年04月01日)

  2006年6月,牛街“掷子”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拔腰与赶老牛

  拔腰,是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民中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拔腰比赛设裁判一人,比赛发出口令后,对峙的两人双腿交叉,侧身各反楼住对方的腰部,同时用力,用最大力量拔对方。以先把对方双足拔离地面者为胜,如对方未作好准备,拔起者无效。拔腰比赛一般实行三局两胜制,每局时间不限,中间休息一分钟。

  赶老牛,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和农村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这一活动最早起源于农牧区,后逐渐发展到城市儿童娱乐活动当中。赶老牛的“老牛”,是用6厘米长一段圆木,一端削成雏形,正中钉一铁钉制成。赶“老牛”使用的工具是放羊娃的鞭子。即用鞭子缠住“老牛”,放在平坦的地上,用力一拉,“老牛”直立旋转,并用鞭子不断抽打“老牛”,让“老牛”继续旋转。谁保持旋转时间最长,谁就是胜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