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传统音乐,主要可分汗廷音乐、宗教与祭祀音乐、民间音乐与民间曲艺四大类。前两者亦属蒙古民族古典音乐范畴;在民间音乐中,当然也包含着古典音乐成分。而四者之间,亦有互为关联和交错的关系,更有向歌剧综合演变的趋向。限于篇幅,蒙古族民间音乐和民间曲艺、民族乐器等另文阐述。
作为古典音乐之集大成者,蒙古民族汗廷音乐曾盛行于蒙元时期,在北元时期和清代也同样得以留存。蒙古民族汗廷音乐,大致都由乐声、乐曲和乐舞三部分组成,目前整理出的曲目达80余种,其内容包括可汗颂、朝廷赞、宗教礼仪、民间谚语及哲理性训谕等,其体裁形式也包括阿斯尔、潮尔道及古如歌等多种形式,主要在重大国事活动或隆重场合演出。2014年,蒙古族汗廷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书记载,1635年5月,后金打败蒙古察哈尔部。北元林丹汗在内讧和后金新兴势力的双重夹击下惨遭失败,首府瓦查尔察罕浩特(今阿鲁科尔沁旗察罕浩特古城遗址)被烧毁,部分史书、佛教文献和音乐资料,落入后金征服者手中,林丹汗之子额哲被迫交出元朝传国金印。但林丹汗的宫廷音乐却得到皇太极青睐,成为清宫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1664年3月,顺治皇帝随从把《蒙古汗廷音乐》带进北京皇宫。这部《蒙古汗廷音乐》被完整地保存至今,与清朝宫廷乐书《御制正义后编》的编纂及满蒙汉三种文字专著《律吕正义后编》密切相关。还有,蒙元时期部分宫廷音乐与庙堂音乐资料也在民间残留下来,成为今人研究整理的珍贵依据。
阿鲁科尔沁旗,被国内外学界公认为研究汗国都城察罕浩特及汗宫廷音乐的重要基地。蒙古民族民间音乐和庙堂音乐资源也同样富集。2010年,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汗廷乐队首次公演了汗廷乐声《至纯辞》《吉祥师》《四贤吟》以及武舞《剑舞》和文舞《翟尾舞》等曲目,千年辉煌古律终于重新问世。
阿斯尔,是一种器乐合奏曲形式,为元代盛行的蒙古民族宫廷音乐,流传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原察哈尔盟境内)。这种器乐曲通常由蒙古民族拉弦、吹奏、弹拨乐器组合演奏,也伴有哼唱、口哨等不同的表演形式。一般在敖包祭典、寿庆宴会、婚礼等重大礼仪性聚会场合演奏。今天,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被称为“阿斯尔”原生态艺术发祥地;镶黄旗则被称作“中国阿斯尔音乐之乡”和“中国火不思传承基地”。
阿斯尔经典曲目主要有《阿都庆阿斯尔》《正镶白旗阿斯尔》《明安阿斯尔》《商都阿斯尔》《太仆寺旗阿斯尔》和《红旗阿斯尔》等。察哈尔阿斯尔音乐具有传承历史长、传播范围广、保留完整等特点。其乐曲结构紧密、细腻,转调自然,风格高雅,悠扬婉转。乐器通常有马头琴,高、中、低音四胡,蒙古筝,三弦,笛子等。
多声部演唱形式——潮尔道(chor-duo),亦属蒙古民族宫廷音乐范畴。“潮尔”系蒙古语,意为“回响、共鸣”,“道”(哆)意即“歌曲”。潮尔道这种古老的多声部歌曲体裁,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和阿巴哈纳尔等地区。
潮尔道属于“图林-道”,是指朝政歌曲,是与民间潮尔系列(包括呼麦等。本栏有专文谈及呼麦)“育林-道”相对应。传统的潮尔道一般是在庄严隆重的场合(如宫廷宴会)演唱。潮尔道表演有一定程规,不能与情歌、讽刺幽默歌类一起演唱。潮尔道多数为赞颂英雄人物或缅怀祖先等庄重严肃内容,也有表达对生活、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等内容。潮尔道的旋律也属长调,但其结构比长调还长,音乐比一般长调又更广。潮尔道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正歌与“图日勒格”组成。正歌部分一般由一位男歌手领唱一句或固定的引腔,紧随着众多伴唱进入。潮尔道的伴唱用特定的发声方法来唱出浑厚的持续低音,一般无歌词,唱虚词“噢”音。在伴唱的浑厚的声音衬托下,领唱歌手演唱高亢嘹亮、舒展延绵的长调旋律部分,从而创造出庄严肃穆、浑厚深沉的意境。“图如勒格”是潮尔道的结束部分,一般由众歌手齐唱一段有固定衬词的旋律,其旋律走向往往结束在高潮。
潮尔道音乐风格庄严肃穆,典雅深邃,代表性曲目有《圣主成吉思汗》《旷野》《旭日般升腾》《强壮的栗色马》等。潮尔道不仅运用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发声方法来营造庄严肃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蒙古族古代宫廷礼仪歌曲的特点。2006年潮尔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多声部潮尔道演唱形式 楚高娃摄
“古如歌”,也称“古如哆”,意为“国度”或“朝政”之歌。古如歌诞生于蒙古汗国时期,是蒙古皇室贵族在宫廷举行隆重仪式时演唱的大型声乐组曲的仪式歌曲。成吉思汗金帐宫廷古如歌在《蒙古秘史》中就有记载,堪称蒙古古典音乐的“活化石”。现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杭锦旗黄河沿岸牧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期,杭锦旗的王爷府内还拥有着古代宫廷乐队编制以及一直沿袭传承古如歌的艺人。从目前整理出来的古如歌主题来看,可将其分类为三:一类为国政歌曲,主要歌颂圣主与英雄事迹;另一类,主要以赞美家乡、感恩先辈为主题;再者,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歌唱佛祖及其教义也成为古如歌的宗教祭祀命题。古如歌也属于长调体裁,在特定场合,众人同时以单旋律齐唱形式展现气势恢宏的庄严风格,字少腔多,音域宽广,曲调悠长。
2008年,杭锦旗古如歌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也命名杭锦旗为“中国古如歌之乡”。
一如古如歌,蒙古民族宗教与祭祀音乐,也大多富有庄严、神秘和多元文化特征。具体可分为诵经音乐、祭祀颂歌、查玛乐舞、宗教器乐曲等好几类,其中以诵经音乐居多,其蒙藏汉满等多民族文化交融迹象也相当明显。比如在成吉思汗四时大奠、苏力德祭祀和大敖包主祭等活动中所展现的音乐仪式,既带有藏传佛教蒙古化的特定要素,又保留着草原博教(萨满教)的原始基因。
蒙古民族宗教与祭祀音乐,既古老又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其象征性越来越明显。如原本源自原始萨满教的呼麦,还有如乌兰察布阿贵庙蒙古语诵经音乐、鄂尔多斯神马旗(hei-mor,亦称禄马旗)赞歌、东部地区的萨满舞曲《宝木勒赞》、萨满主祭所演唱的《送神曲》,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蒙古民族古典音乐,经过新时期的现代化转型,正在重获新生,并焕发着勃勃生机。另一方面,蒙古民族音乐生活也呈现出极其开放的跨民族超时代多元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
1.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2.《蒙古族的传统音乐》,中国网
3.覃代伦 苗艳《古如歌:蒙古音乐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锦古如歌采风札记》,《人民政协报》2014-09-25期04版
4.红梅《当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