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世纪始创制突厥文,亦称鄂尔浑-叶尼塞文,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1889年在鄂尔浑河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后,始为世人所知。操突厥语的民族在历史上先后使用过的书面语言有突厥文(突厥碑铭文字)、回鹘文(中古文献语言)和阿拉伯字母(喀拉汗王朝以后时期文献语言)。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改用经过改进的阿拉伯字母系统的文字。前苏联各突厥语民族也在上世纪30年代起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在历史上曾使用过属于多种文字系统的不同文字。古代突厥人和回鹘人曾使用过两个系统的文字。一个是闪语Semitic系统,一个是印地语Indic系统的文字。属于前者的有突厥鲁尼文Rurniform Script、回鹘文Uyghur Script、摩尼文Manichaean Script;属于后者的有婆罗米文Brahmi Script、南婆罗米文或称和阗婆罗米文Southern or Khotanese Brahmi、藏文Tibetan Script。中世纪时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曾使用阿拉伯文字Arbic Script、叙利亚文或称聂斯托里文Nestorian Script、八思巴文Phags-pa Script、亚美尼亚文Armenian Script、阿拉伯文Arabic Script;操突厥语族现代语言的民族使用的阿拉伯文Arabic Script、希伯来文Hebrew Script、拉丁文Latin Script、基里尔文Cyrillic Script。
1、古代突厥文
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作为一个部落,大约出现在5世纪中叶,居住在今新疆阿勒泰山南麓,受制于柔然。6世纪中,突厥迁至蒙古高原,逐渐强大,建立了突厥汗国。最盛时,疆域东起辽河以西,西至里海,北至贝加尔湖,西南至中亚阿姆河以南,形成一个领土广袤的国家。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直至公元753年(唐天宝四年),在唐朝军队和回纥等民族的联合攻击下,突厥退出了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
突厥有自己的文字,这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周书•突厥传》中说:“其书字类胡”。但这种文字到底是什么样子,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直到19世纪末,1893年威廉•汤姆森解读了这种文字。这种文字大多被刻写在岩石上,而且和日耳曼鲁尼文字相像。
2、粟特文
古代的粟特,汉文史籍中作“粟戈”、“卒利”、“速利”、“孙邻”等等。粟特人居住在撒马尔罕一带,粟特语属中世纪伊朗语的东部方言。粟特语文在当时的中亚是一种各国和各民间通用的语文,使用广泛。粟特文属于闪语族文字的阿拉米文字组,最早时,公元312—313年,被称作古粟特字母。这种文字最初的一种变体被称为撒马尔罕变体,后来,到公元500年,该文字的一种多用来书写佛教文献的书写体开始在突厥人居住地方流行开来,因此又称其为佛经文字。这种文字也用来书写模拟搅文献和基督教聂斯托里(Nestorian Christian)文献。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文文献主要有三种字体,即佛经体、古叙利亚体和摩尼体。
3、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由八思巴喇嘛创造而得名。八思巴出身藏族,本名为罗追坚赞,八思巴为其尊号,意为“圣者”。元忽必烈于1260年(中统元年)即位以后,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1269年创制成功。忽必烈创制八思巴字的目的是要以这种文字“译写一切文字”即不仅用来书写蒙古语,还要书写其他民族语。从现在存世的文献可知,八思巴字除拼写蒙古语外,还记录了汉语、藏语、梵语和回鹘语等语言。八思巴文属于藏文字的变体,常用作印鉴文字。八思巴文的书写规则受回鹘文书写规则的影响。
参考资料:
1.李增祥:《突厥语言学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柳彦玲《中国突厥语研究述评》发表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