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擅长打刀技术,所产刀具构造精巧、质量上乘,工艺独成一体,被称为“保安腰刀”。保安人打制腰刀具有8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古、汉、回、藏、土等民族相邻而居,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保安民族。保安族发挥擅长冶铁技术的特长,所生产的腰刀不仅自用,还成为与蒙古、藏、回等民族交换牛羊和日用品的商品,因此逐渐闻名于世。
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传统制作工艺复杂,如“加钢背铁”、“折花”、“沾水”等工艺技术独到,对保证腰刀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刀种类繁多,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波日季”、“折花刀”、“蒙古刀”、“藏刀”、“雅乌其”、“双落”、“细螺”、“扁鞘”、“满把子”等等。最漂亮的要数“什样锦”,最有名气的是“波日季”。在保安族传统冶铁业中,腰刀的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制作腰刀的技术炉火纯青,经过几代匠人的不断改造创新,保安腰刀又展现出新的生机,传承人陆续创造出“黄河流水纹”、“蜘蛛纹”等新的锻造技艺。
这些腰刀不仅是牧民、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人民食用牛羊肉不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莎”小刀、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齐名,并称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名刀”。保安腰刀以及精湛的工艺、悠久的历史,驰名中外。2006年,保安腰刀锻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安腰刀光忙四射,表现了保安族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保安族文化的象征。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