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达让僜人祖先最早迁徙到察隅地区的是帕各木姓和多宫姓。还在“阿加尼”(僜人传说中的共同始祖)的时候,这两个姓的祖先就已活动在察隅地区称作“卜拉宫牟那”的地方了。他们当时用木头、竹子和石头工具劳动,没有铁器;用两块石头相互磨擦点燃干草绒的方法取火;刚刚会种鸡爪谷和包谷。不知什么时候,这里才陆续迁来达卜荣宁、阿宗宁、马衣、达卜劳、措灵和阿朋等姓氏。
越达让姓从“义都”中分出,后发展为达让僜人的是达卜荣宁姓和阿宗宁姓。普遍认为,这两姓的祖先是两个兄弟,最初,他们居住在丹巴江流域“都”的地方,后因同那里的“都”人发生矛盾,兄弟俩决定出走,向东迁徙。为预防“都”人追杀,他们商定缩小目标,分散而行。后来,阿宗宁姓的祖先迁徙到杜莱曲流域的阿宗宁地方停留下来,发展成了阿宗宁姓。达卜荣宁姓的祖先迁徙过程较长,先是到达“等略”,在此居住一段时间,后迁至“抹略抹丁”,在这又住了一段时间,几经碾转,最后抵达阿坡好工并定居下来。从阿坡好工开始,达卜荣宁姓传下的世系已有10代,其谱系如下:达卜荣—达蒙泽人—那瑞—拿轨—特绕松—明真—马龙松—格惹龙—格龙—青华。达让中的阿外龙姓,从义都分出的时间也较早。嘎腰村阿外龙·登荣说,他们一姓是经“巴代布”人指点从丹巴江流域的“美林马”迁往察隅一带的。
相传格曼僜人的杜西、宰、不雷、不理、德麦和阿巩等姓氏,都是从东面迁徙到察隅地区的。这些姓氏的祖先最早居住在察隅东方布绒山区称为“等”的地方,因与那里的“等”人闹纠纷,等人要杀他们,所以他们开始西迁。杜西姓的祖先和德嘎姓的祖先原是住在布绒山区“等”地方的两个兄弟。与当地其他人不和,兄弟俩决定出走。哥哥先行,来到杜莱曲流域,属于“躲耕”姓的地方,“躲耕”姓有大量的土地和山林。于是,哥哥就在这里定居,其后代便是今天达让僜人中的“德嘎”姓。德嘎姓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分化出一些小姓,如德嘎—格拉,德嘎—麻当,德嘎—林高、德嘎—嘎绕阿,等等。弟弟在西徙途中停留在察隅曲,其后代发展为格曼僜人。以后也逐渐分裂出一些小姓,有杜西—罗董、杜西—博楞、杜西—布两、杜西—秀木以及杜西—阿巩。达让僜人的一部分祖先抵达察隅曲支流杜莱曲和格多曲时,这里早已有人居住,他们自称:“卡登卡拉”。所以,从东西两个方向迁徙到察隅一带的“义都人”和从布绒山区迁来的一支古老居民,再加上当地原有的“卡登卡拉”居民,形成了有许多姓氏的僜人。
参考书目:
1.张江华等著:《僜人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90。
2.吴从众:《论僜人由血缘向地缘关系的过渡》,西藏研究,拉萨,1985年3月。
资料来源:分卷主编丹珠昂奔,《中国民族百科全书(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集团,西安,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