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1日,玻利维亚按照印第安传统为历史上首位印第安土著人当选总统埃沃·莫拉莱斯举行就职仪式。这一象征性的新总统就职仪式在闻名于世的高原湖泊—的的喀喀湖畔的艾马拉文化遗址举行。图为莫拉莱斯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象征权力的权杖,按照古老的印第安传统文化习俗宣誓就职。资料图片
地处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玻利维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印第安人占人口的大多数。长期以来,印第安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为捍卫自己的土地和权利,印第安人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1月,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印第安艾马拉人埃沃·莫拉莱斯通过选举上台执政,成为玻利维亚历史上首位印第安人总统。莫拉莱斯执政后,奉行“社群社会主义”(即“印第安社会主义”),制定和通过了新宪法等一系列法律,从根本上调整了玻利维亚的民族关系,提升了印第安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使印第安人的处境有了明显改善。然而,莫拉莱斯政府也面临着地方分裂势力和反对党以及美国的敌视和跨国公司的挑战。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玻利维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1012.5万人口(2010年)中,印第安人占60%,混血人种(梅斯蒂索人)占26%,白种人和其他民族占14%。
按官方统计,玻利维亚约有36个印第安民族。这36个印第安民族是:艾马拉、阿拉奥纳、鲍莱、贝西洛、卡尼查纳、卡维内尼奥、卡尤巴巴、查科沃、奇曼、埃塞埃亚、瓜拉尼、瓜拉苏阿维、瓜拉尤、伊托纳马、莱科、马查胡亚伊-卡利亚瓦亚、马奇内里、马洛帕、莫赫尼奥-特里塔里奥、莫赫尼奥-伊格纳西阿诺、莫莱、莫塞特、莫维、帕卡瓦拉、普基纳、克丘亚、西里奥诺、塔卡纳、塔皮埃特、托洛莫纳、乌鲁奇帕亚、文哈耶克、亚米纳瓦、尤基、尤拉卡雷、苏姆科。
这36个民族的人数差异很大,多的超过百万,少的只有数十人。人数最多的是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这两个民族占玻利维亚印第安总人口的85%。其中克丘亚族人口约155.8万人,主要居住在东部安第斯山区的山谷和坡地,即今天的科恰班巴省、丘基萨卡省、波托西省,以及拉巴斯省和奥鲁罗省的部分地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艾马拉族人口109.8万人,居住在玻利维亚高原的北部和中部,特别是集中在的的喀喀湖的周围地区,艾马拉族人有2/3务农。
玻利维亚的印第安人按照所居住的地区划分为三部分,一是北部亚马逊地区的印第安民族,二是东部查科平原地区的印第安民族,三是西部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民族。
玻利维亚的梅斯蒂索人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某些城镇化农村地区,白人则一般集中在城市。最早的白人来自西班牙,后来,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如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瑞典和瑞士,以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拉美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移民移居玻利维亚。此外,也有为数不多的亚洲人居住在玻利维亚。
印第安人的斗争
玻利维亚是拉丁美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据2010年7月23日玻利维亚经济和公共财政部部长阿尔塞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所作的报告,2005年玻利维亚国内生产总值只有95.2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10美元。玻利维亚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除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外,它的银、钨、锡、铅、锌、金、锂等贮量也世界闻名,因此它被称为“坐在金椅子上要饭的乞丐”。
2000年,玻利维亚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6.4%,极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5%。与贫穷相伴随的则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全国90%的土地掌握在少数大地主手中。另外,玻利维亚的社会不平等与种族有密切的对应关系。50%的印第安人处在极端贫困状态,而掌握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几乎都是白人或混血人种。
玻利维亚于1825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取得独立后,占统治地位的白人和梅斯蒂索人实行考迪罗政治和寡头政治,将印第安人排除在外,使印第安人长期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1880年,玻利维亚的议会甚至正式通过法令,取缔印第安公社,剥夺印第安人的土地,以巩固其大地产制度。1900年,玻利维亚拥有160万人口,但是只有三四万人享有选举权。绝大部分印第安人生活在农村,由于公共教育的缺失,他们几乎都是文盲,甚至对官方语言西班牙语一无所知。在印第安人中间通用的语言仍是克丘亚语和艾马拉语,现代政治生活和民族意识与印第安人是绝缘的。
从19世纪后期至上世纪初,印第安人为捍卫自己的土地而不断进行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27年7月爆发的“查扬塔起义”。1952年4月9日,一场大规模的人民武装起义揭开了玻利维亚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领导这次革命的民族主义革命运动掌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如普遍选举、土地改革和矿产国有化等。对印第安人来说,这次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不少没有文化的印第安人也可以参加选举;通过土地改革比较彻底地消灭了大庄园制,使不少印第安农民分得土地。1953年8月2日,民族主义革命运动领导人埃斯登索罗颁布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大庄园制,承认并保障中小地产、印第安公社、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农业企业。规定小地产在不同地区可占有3至35公顷的耕地。到1962年,共有12.6万户农户分得了425.1万公顷土地,其中不少是印第安农户。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年轻的艾马拉族移民和土地改革论者发起了文化中心论的原住民运动,即卡塔里斯塔运动。卡塔里斯塔运动后来分裂为两个组织即革命的图帕克·卡塔里运动和印第安人的图帕克·卡塔里运动。到上世纪90年代,革命的图帕克·卡塔里运动主张多样化的统一,即多元文化主义,而印第安人的图帕克·卡塔里运动则反对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两个玻利维亚”的统治。卡塔里斯塔运动对2000年之后的玻利维亚印第安人的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卡塔里斯塔运动中,涌现出一位印第安运动领导人菲利佩·基斯佩。基斯佩于1978年创建了印第安人的图帕克·卡塔里运动,后又创建红色艾柳政治组织。1990年他创建图帕克·卡塔里游击队,决心通过武装斗争反对政府,后被捕入狱长达5年。出狱后,他脱离游击队,当选为玻利维亚农业工人统一工会联合会执行书记,并进入大学学习历史。2002年作为帕查库提印第安运动推举的候选人参加竞选总统,得票居第3位,在洛萨达和莫拉莱斯之后。2005年12月大选中,得票居第5位。
1984年玻利维亚结束军事独裁实行民主化改革之后,文官政府采取了一些诸如向地方分权等社会改革,正是这些改革为印第安的斗争提供了契机。分权化改革将一部分政治权力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政客和非政府组织手中,但是在北部高原地区却导致国家对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控制,从而复兴了印欧混血人的政治权力,引发印第安人的不满。
2000年4月在科恰班巴市爆发了抗议水私有化的行动。1999年,在世界银行的要求下,玻利维亚开始了水私有化改革。美国公司AT宣布接管科恰班巴市的自来水系统,并大幅度提高水价,结果引发当地大规模群众示威。抗议活动最终以AT放弃合同而告终。在这一事件的鼓舞下,同年9月在拉巴斯发生了类似的抗议运动,政府对印第安人的经济要求做了更多的让步。在这一事件中,基斯佩发起了“两个玻利维亚”的争论,即“一个是印第安人的,另一个是白人的”。他认为,自从殖民时期这两个玻利维亚就一直处于对抗之中。这一争论使得印第安人的民族认同与以前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从社会的或阶级的认同向文化、族群的认同转变。
尽管2002年莫拉莱斯就参加了总统竞选,但2003年的天然气管道风波才真正将莫拉莱斯推向前台。2002年玻利维亚政府达成向北美输送天然气的协议,这一协议引发人们的强烈不满,因为根据该协议,玻利维亚只能获得全部收益的18%。另一方面,由于这一输气管道经过智利,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因为100多年前,玻利维亚曾与智利发生过一场太平洋战争,使玻利维亚失去了唯一的出海口。
2003年9月2日,基斯佩领导的玻利维亚农业工人统一工会联合会率先举行抗议活动,埃沃·莫拉莱斯领导的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则将运动引向全国,于9月19日至20日号召全国总罢工。在暴力冲突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桑切斯总统被迫辞职逃往国外。接任的梅萨副总统虽然宣布了诸如终止天然气出口合同,并在智利出海口问题上表现出强硬的民族主义态度,但其在石油天然气国有化问题上的迟缓做法仍然引发了民众持续的大规模抗议。梅萨最终不得不在2005年提出辞职。
由于莫拉莱斯在抗议活动中高举石油和天然气国有化的主张,使之在民众中的声望大增,最终在2005年12月18日大选中以53.75%的得票率当选总统,开始了以社群社会主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玻利维亚国家构建。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