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用影像展现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变迁 ——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历史跨越的现场”摄影展侧记

作者:王婧姝
浏览量:

  “今天展览上每一张图片都像是一件文物,都是深刻的历史见证。这场展览不只是一个图片展,它还具有博物馆的秉性和气质。”11月20日,在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开幕式上,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如是说。

  两条线索构成叙事框架

  本次展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民族地区改革开放40年影像编年”。以“年”为刻度,选取40年间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影像,一事一图,以“点”连“线”,以“大事记”形式串连出一部图像编年,构成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时空框架。

  二是“民族地区改革开放40年影像志作品”。征选了全国各地长期深度跟拍某特定民族、某特定区域或某特定领域的人文摄影师作品8组,讲述发生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难忘故事,深层次展现中华各民族的历史跨越,凸显出影像志资料作为历史档案的珍贵价值。

  用民族影像志作品来构建关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记忆,这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力求真实、深度还原我国各民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代现场的一种努力。此次参展的8组充满个性化印迹的影像志作品,是历史宏大叙事中闪烁着灵动色彩的记忆微光,它们共同组合并形塑出改革开放40年的史诗性历程。

  此次摄影展打破了传统摄影展将图片一张张整齐地挂在墙上的展示模式,采取一种独特的影像叙事方式,在空间里通过对情景化的模拟来突破图片的平面性,形成立体的展示氛围和空间布局,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图片的排列注重其叙事的交织性,以团组模块来形成浓厚的情景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图片叙事的现场性。

  8组照片看40年变化

  王艺忠持续拍摄云南西双版纳布朗山已近30年,当他将这些作品按时间编辑整理后,巨大的震撼袭来。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布朗山无数山寨仍靠松明点灯,并以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方式艰难度日。而随着改革开放历程的逐步展开,布朗山走上新的发展之路。王艺忠跟踪拍摄的布朗山寨,在他的镜头下已两度重新修建,《山寨巨变》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作为《民族画报》记者,巴义尔拍摄的《改革开放40年蒙古族人物影像志》,是40位蒙古族当代杰出人物的肖像志,将这些人物在改革开放40年间所取得的最重要人生成就依照编年史的方式连缀起来,可以看到一部与时代轨迹同步共振、与改革开放历程密切相关的人物史乃至民族史。他们的成就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所带来的,而他们的成就也共同汇聚成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成果;改革开放造就了他们,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也从他们的涓滴贡献中汲取了溪流成海的生机与动力。

  《土族之乡:沧海桑田40年》是长期工作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摄影记者晁生林、曹田泰的作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甘受穷、敢闯敢干的互助人民揭开了土族之乡历史跨越的序幕。从活跃于省会西宁等地、被城里人亲切称为“倒蛋部队”的走街叫卖者,到形成比较完整的轻工业和加工业体系,土族之乡在过去40年里发生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

  2001年,一个偶然机会,摄影师徐献进入羌族地区,不经意间叩开了那片古老土地的大门,从此开始了在羌族地区的行走拍摄。《灾难与重生》是在这10多年间,徐献深入汶川、理县、茂县等地,以田野调查方式,用镜头系统记录的羌族的居住环境、建筑、宗教以及日常生活。

  独立摄影师尚昌平自1992年起行走于新疆大地,70余次进出新疆,3次考察古丝绸之路,拍摄图片10万余幅,出版新疆人文题材著述近10部。正是因为新疆之于她故乡般的意义,她的镜头成为了新疆南疆历史的见证者。在她拍摄的《喀什的时光》中,有曾经懵懂的维吾尔少女长成安静慈祥的母亲,有曾经破旧寒素的村庄柴扉在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演变为精巧别致的雕花朱门……镜头见证并记录了新疆走向新时代的若干历史瞬间。

  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凉山与全国同时与时俱进。《民族画报》资深记者列来拉杜的《一个彝族记者眼中的凉山巨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结石巴扎一家人的故事。60年来,结石巴扎一家从无房到有房,再到今天在城里买房的变迁历程,正是千万个凉山彝族家庭的真实写照和缩影。第二部分是凉山新颜。在彝家新寨、易地搬迁等各种扶贫工程建设中,漂亮整齐的民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彝乡,改变了昔日彝族传统民居土墙、木瓦板、人畜混居的居住环境,群众生活质量与健康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杨学飞的作品《奇迹,人天共鉴》,展现了从原始渔猎采集生产方式走来的独龙族向小康生活美好目标迈进的40年。尤其是精准扶贫这几年,独龙族创造了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奇迹。

  《见证鄂伦春》是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提供的一组作品,它将观众的视野拉回到了60多年前。对于鄂伦春族来说,这或许是观察一个古老的游猎民族在改革开放40年间所实现历史跨越的更完整视野。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完成了从游猎到定居的剧烈社会转型,并由此带来了从以猎为主到猎林并举,再到农林猎结合的三次生产方式的转变,那么,改革开放40年间,鄂伦春族实现了向现代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聚焦影像资料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首倡“民族影像志典藏和展示”理念,致力于以民族影像志摄影作品记录那些正在迅捷变迁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场景,以保留濒临消失的历史瞬间和人文记忆,并使这些凝固的影像在民族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典藏库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当今影像记录愈益显示出对于人类传统生活和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载体价值时,影像收藏与展示也被强有力地注入到博物馆业务链条,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与此相关的话题与研讨也频繁被地提上日程。

  以此次展览为契机,由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协办的“影像资料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研讨会于11月20日举行。研讨会聚焦在数字化社会背景下,博物馆如何科学地收藏、应用影像资料。

  研讨会由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祁庆国主持,《国家相册》讲述人、新华社领衔编辑、知名策展人陈小波,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锤,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博协陈列艺委会副秘书长程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唐东平,故宫博物院信息部主任苏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献中心主任郑子良,知名摄影家、《民族画报》高级记者巴义尔,中国民族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岳小莉等业界专家出席研讨会并作发言。

  研讨会以开放发言的方式进行,主要讨论了影像资料在当今博物馆收藏与展示中的地位和价值;影像收藏与展示对博物馆传统业态可能带来的改变;影像资料对于构建博物馆“超级链接”的应用前景;影像收藏形成数字化标准体系的相关技术问题等议题。

  研讨会上,陈小波认为,影像记录资料写满时代痕迹,富有诗性、充满情感、不可再生。用图片来研究历史,需要好的梳理者、好的编辑、好的策展人。唐东平认为,影像承载着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像资料的再利用应盘活影像本身、盘活影像工作者,盘活现有影像库存。程旭建议,有必要建立中国历史影像国家库,推动影像资料的再利用。巴义尔认为,影像资料需要传承发展保护,整理工作很浩瀚,需要好的编辑团队和数字化团队介入。

  此外,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北京博物馆学会拟在近期成立“历史与艺术影像专业委员会”,这是中国博物馆界首个关注历史与艺术影像的学术团体。作为推进历史影像收藏、研究和利用的标志性事件,它昭示着“影像收藏”为传统博物馆业态可能带来的深刻改变,必将触碰到博物馆的传统价值观,带来一系列新的博物馆方法论、实践观。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