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2018年11月,笔者跟随北京舞蹈学院一行前往敦煌。此行的目的是要与敦煌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并举行敦煌舞蹈文化研究创新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的揭牌仪式。
提及敦煌,这一巨大的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与民族精神源泉,为我们带来了众多感动与哲思。将敦煌艺术诉诸于舞蹈,1979年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犹如报春的红梅一扫“文革”阴霾,并在世界舞台惊艳亮相以来,艺术家们创作了以舞蹈《敦煌彩塑》《千手观音》《飞天》、舞剧《大梦敦煌》《敦煌》、舞蹈诗《缘起敦煌》等著名敦煌舞作。
尤其是《丝路花雨》的创作所直接催生的“敦煌舞”,是继戏曲派之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又一崭新探索。它在以高金荣、贺燕云、史敏等为代表的几代敦煌舞人孜孜以求中不断发展、完善,建构了从元素训练到技术技巧、风格训练的敦煌舞教学体系;对敦煌壁画舞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类和整理;开展了敦煌舞教学实践剧目的创作尝试,如神话舞剧《步步生莲》《九色鹿》等。总之,从创作到教学,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中国舞蹈及其整体生态环境发展变化,敦煌艺术早已融入中国舞蹈对民族形象与民族精神的表述之中。
在此基础之上,北京舞蹈学院与敦煌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以及敦煌舞蹈文化研究创新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的成立,对于敦煌舞未来的建设、发展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笔者以为,这正是对“研究创新”旨归的实现。
在敦煌舞的动作素材积累方面,无论是对敦煌壁画舞姿的归类、整理,对“敦煌舞特有的S型曲线运动规律”的发现,以及“运用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把静止的姿态与其风格统一的动作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舞蹈运动和造型体系”,还是在创作层面上《丝路花雨》对“反弹琵琶”典型壁画舞姿的发展,《千手观音》对“千手”舞姿造型的无限变化发展,以及《飞天》超越人体动作范围极限对“三道弯”典型敦煌舞姿风格的强化等,都是敦煌舞在动作素材层面的积极建设和发展。
在内容素材层面,这种创新主要体现于舞剧之“剧”的取材敦煌。比如舞剧《九色鹿》、芭蕾舞剧《敦煌》分别是对莫高窟257窟的《九色鹿》佛本生壁画和当代敦煌人故事的经典再现。《丝路花雨》是有部分历史依据的当代故事新作,而《大梦敦煌》则几乎是完全意义上的故事新作。这些均是敦煌舞在素材层面的基础建设,也期待开发者在未来能够继续不断夯实其内容,比如说敦煌壁画舞姿图像资源库的建设等。当然,正如在洞窟的自然光线中,肉眼对于壁画的识别千差万别,在图像资源库的建设中,哪怕是清晰度再高的图像捕捉与还原,都无法替代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也是教学实习基地需要“在地”的意义所在。
在舞蹈史论的研究积累方面,以王克芬、彭松、董锡玖、刘恩伯等老一辈舞蹈史学家,曾在敦煌壁画的舞姿形象分析与文化解读、敦煌舞谱的破译等方面颇有建树,但近年来却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敦煌舞蹈史论研究成果。一方面,这是近年来古代舞蹈史研究总体“偏冷”所致,但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舞蹈史研究与敦煌舞(包括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当代“断裂”:创作者着力于题材和素材的表层,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精力去实现历史文化要义和精神要义的深耕,从而导致相关舞蹈史的研究缺少长足的动力。正是这一断裂,导致了当代敦煌舞创作对于壁画形象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能力不足。
从静态的壁画舞姿到动态的舞蹈是最基础的第一步,而非最终成品。就舞蹈本体的特殊性来看,所谓的敦煌审美和敦煌精神只能经由舞蹈的动作、画面输出而非素材本身。就审美而言,敦煌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经典形式,它当然要隶属于传统艺术美学的大范畴之中,按照季羡林先生的研究,“现在的敦煌舞好像缺少一点中国味,这不是单纯指舞蹈动作的味,而是在艺术的整体创造上,让人一览无余,缺少含蓄蕴藏的韵味,缺少意境”。如今,距离季老提出的这一对敦煌舞的中国传统审美期待36年过去了,但在舞段创作上,敦煌舞基本都是延续“反弹琵琶”舞段的风格再创作、再发展,但却始终难以向“意境”“意韵”等传统美学方向进阶,甚至在个别表演中出现了“既妖且媚,既艳且俗”的反敦煌审美风格倾向。就精神而言,诸如《九色鹿》故事本身所隐寓的“因果报应”的佛教教义,包括舞剧《敦煌》所要讲述的当代敦煌人的匠心与坚守,从“本来”上说,只是由素材(题材)天然携带的,但究竟能够经由形式的“翻译”,在多大程度实现精神重拾,则在根本上取决于舞台创造性转化的综合能力以及给予这些创作营养和支撑的科研能力。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在签约仪式上指出,当下北京舞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要将“理论研究、舞蹈创作、人才培养”合一。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提出,要用更大的文化视野来发展中国古典舞,而不是仅仅建立教室里的动作体系。这些做法无不指向一个自下而上的完整敦煌舞体系的建设、经典重塑与精神重拾,由此生长出创作的坚实力量,实现由风格再现向古典审美与哲学表述的进阶目标。通过对敦煌舞已有发展的回顾与凝思,以及以敦煌舞蹈文化研究创新中心教学实习基地建立的观察为起点,人们看到的是对敦煌舞未来的希望。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