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绳结技艺
科尔沁绳结技艺是通辽市科尔沁区一项传统民间技艺,它是从中国古老的绳结技艺发展而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产生了《蒙古马鞭》、《蒙古捕梦网》等代表作品。作品主要来源于游牧民族生活中的日常实用,比如马龙套,马鞭,固定蒙古包的绑绳,蒙古服的扣子等。2018年《结绳技艺》确定为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大众对于“中国结”的关注,科尔沁绳编又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科尔沁绳编技艺传承人经过多年的研习和挖掘,创造了很多经典作品,使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蒙古鞭子
绳结技艺最初起源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可见于日常生活中的迁徙运输、家居服饰等,曾一度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艺。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采用结绳这一方法来记事,根据古书记载,那时的人类没有记事工具,但为了不遗忘事情,就有了结绳这一方法,大事便大结其绳,小事则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时,“结”就被先民们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蒙古骑马鞭子
科尔沁草原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绳结技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有编织草绳、皮绳、驼毛绳、马鬃绳、牛毛绳、麻绳等,种类繁多,形式千奇百样。有了自己独特的绳编技术,用一根皮绳也能从头到尾编织成一个满意的作品。由于生活在草原上,科尔沁绳编传承人更喜欢用马鬃绳编制,编织出来的作品既美观又有民族特色。
绳艺制作
绳结技艺按照基本结、变化结、组合结可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又衍生出几十种结法。
绳结基础步骤主要分为编、抽、修三道程序。
首先要选定编结材料,设计好色彩方案,用的线材可以是多种,根据需要进行颜色搭配。编完之后,要将结子抽紧定形,这是整个编结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考验技术的步骤。绳结在编好、抽好之后,修的工夫也不能马虎,而注重细节。
科尔沁绳艺的艺术特色蕴涵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厚的乡土气息,不管是在绳结的造型特征、色彩和精雕细琢的工艺上都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蒙古舞蹈鞭
蒙古吉祥捕梦网
科尔沁绳编设计精巧,尤其擅长表现游牧民族生活之美, 具有地域民族风情之美,绳结造型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衔接。一根彩绳通过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巧,按照章法循环有致、连绵不断编制而成。近代由于蒙汉文化的融合,绳编技法也开始相通了。
绳艺文化价值 助力扶贫
绳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具有千百年的历史,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极为宝贵的生活经验总结,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尔沁绳结,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更多的是让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有了生存的本事与民族的骄傲。
传统绳结技艺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技艺,不是短时间就能学会的,要有悟性、耐性、还要有很高的审美意观。所以政府通过成立协会寻找人才,2017年在区文化局的支持下,成立文化发展促进会手工艺品协会,吸纳会员五十余人,他们大部分都是散落民间的手工艺人,通过协会把这些手艺人召集到了一起。另外是培训挖掘资质高的学员再重点培养,在几年的培训中,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把绳编技艺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去钻研技能,残疾人王雪华、莲花、杨建华等有代表性的学员通过系统的培训,已经开始专以绳编技艺为基础开始创业。
此外,绳结技艺传承人把传统工艺带去了乡村,让传统手工艺也成为了扶贫的一种助力。她们组织村里的妇女进行培训、学习。通过手工艺术村里的妇女们有了生存的技能,目前大多数村民及贫困户在第一次培训的基础上,已经充分掌握了绳结技艺,能够编织出一个合格的绳结产品,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巧娘”。她们扶贫村有协日塔拉嘎查、四方地村等。
宣传与培训是为了让老百姓了解这项传统技能,从而爱上这项技艺,愿意传承下去。为了巩固和提升村民及贫困户的绳结编织技能,让村民及贫困户尽快掌握技艺,提高编织水平,提前实现坐在家就能增收的愿望。
下一步,通辽市文旅广电局将继续发挥市非遗传承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上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组织通辽市非遗传承人到贫困村屯传授技艺,让“非遗”惠及百姓,让“非遗”扩大传承。
绳艺传承于云飞的“民族情怀”
于云飞 ,科尔沁绳结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能够独立编制绳结上百种,擅长科尔沁地区的马具用品、蒙古服饰盘扣、室内挂饰的编织。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绳结技艺,她始终坚持面对社会普及传授绳结技艺。多年来,她在各个领域街道社区、五旗二县,不定期对各类人群传授绳结技艺达几百场,并且把绳结技艺文化带进了学校进行培训与普及。
绳艺传承人于云飞
她说:绳结技艺很少人愿意学,可是我从小就喜欢,不是因为我姥姥、我妈妈是绳艺传承人,她们其实不想让我学这门手艺,而是我从骨子里想学、想“玩”。也许这就是于云飞对这门艺术、对民族的一种情怀吧!
从小学习编织技艺的于云飞从2010年以技艺为基础创业之初到现在,每年都在对社会各个层面进行着宣传和培训,每年在各旗县、街道、学校等地都要免费进行传统结艺的宣传和技能培训,每年接受培训的人次达到上千余次,2014年到2016年间,在施介小学进行以“中国结,中国梦”的系统的宣传培训,让学校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从小了解传统绳结文化,从小掌握绳结技艺。2016年至今,残疾人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有五百余人掌握了技能;另外特殊群体中,有一批肾病患者在患病治疗期间,通过学习技术来充实自己,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关爱,让生活丰富起来。
肯琢磨的于云飞很快就成立了专门制作结艺术品的公司, 内蒙古乘人之美手工艺有限公司前身为“跃达飞手工艺坊”,成立于2009年,2016年因业务扩展正式成立公司。公司一直致力于在全市开展手工编织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大量增加手编人才,形成规模化生产。公司的产品定位于旅游用品市场,在传统的产品优势上结合现代蒙元素创新开发民族手工编织品。
70后的于云飞她是一个年轻的手艺人,更像是一个老练的匠人,她让非遗也食“人间烟火”,而不再是一道遥远的符号。
绳艺保护非遗人一直在路上
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制约,绳结文化正在经历着少有人知和普及难的状态,曾经有过辉煌的编织文化濒临断层的危险,年纪大的编织匠人有的去世,有的退休,年轻人又觉得这项工作很辛苦,钱赚的少,又不被社会重视,所以搞绳编技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近几年因为政府对传统技艺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绳结技艺的现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随着各地非遗保护工程的推进,非遗传承人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受指导和培训。一些杰出的民间艺人他们有机会参与学术会议,甚至可以按照现代学术规范发表论文。这些新变化其实展现出非遗传承人正逐渐精英化的趋向,随着文化素养和视野的提升、拓展,其创造力势必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近几年来,于云飞等传承人和手工艺人一直在努力学习、专研、宣传、培训。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留住,为了不让这门传统艺术失去原有的意义,手工艺人们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研究让传统与现代绳结艺术完美结合,更加注重细节、善始善终也正是科尔沁绳结艺人们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一个项目的传承,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就是市场带来的经济回报是最好的推动力。推陈出新是传统技艺所面临的一个考验。把传统技艺转换成现代市场需求的商品,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商品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保护措施。如今,绳结发展为绳结手链、手镯、耳坠、头饰、发夹等诸如此类的服饰配件,发挥其作为典雅饰品的独立价值。
传统手工艺是一门重经验、重规范的技艺形式,很多作品图式源于对祖辈创造的延续,很少变化。因此,对于老一辈的传统手工艺人来说,创新是比较困难而缓慢的。但对年轻的手工艺人来说,接受新思维、新形式要容易得多。
科尔沁绳结技艺,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它是科尔沁人们特有的手艺,是一种文化。为了发扬光大,非遗人一直在路上。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