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歌舞 > 民族舞蹈 > 舞蹈研究  > 详细页面

苗族民间舞蹈“格尼角抓旮”

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022年07月18日 阅读量:

  苗族民间舞蹈“格尼角抓旮”流传于北盘江流域的晴隆县、六枝特区等苗族聚居村寨。这一苗族分支自称为“四印苗”,晴隆县仅有中营镇新红村有分布,该村距县城约90公里,总人口约600人。

  “格尼角抓旮”苗语意为“迎客舞”,舞蹈的真名为“傣磨讨部讨赖”,意思是“姑娘回娘家了”,指姑娘出嫁后第三天要回娘家,称为“回门”,“回门”时,娘家人迎接女儿女婿及其亲友而跳的舞蹈。按苗语原意意译为“姑娘回门舞”更准确一些,申报名现沿用其对外宣传的名称。它是依存于苗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出现于传统婚嫁习俗中,现也用于“跳花场”等节日。“格尼角抓旮”是一种群体性舞蹈,主要是表现姑娘“回门”时,娘家人欢迎来客的过程,并在舞蹈中以歌伴舞,体现舞蹈动作内容有以下几个环节:“上酒”、“倒酒”、“敬酒”、“赞赏新娘漂亮的衣裙”、“对新郎新娘的祝福”、“依依惜别”等。舞蹈以360度不断移动旋转和丰富多变的腿脚动作为其主要特征,无特定音乐伴奏,有一人领唱,其余舞者以歌相和,表演者手执牛角轻盈起舞,以足踏地,节奏感强,形成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

  “四印苗”为远古蚩尤部落后裔。据当地苗族人口述,其祖先一千多年前自江西省迁来。因历史原因,苗族大都居住于深山里,加之这一苗族分支人口极少,因此外界对其知之甚少。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对文化的重视,传统舞蹈“格尼角抓旮”才渐为外界所知。2012年,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西南州赛区获原生态组一等奖,后选送贵阳参加省级比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格尼角抓旮”是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舞蹈渊源已无从考证。整个舞蹈动作连贯、欢快热烈,节奏感强,每组动作都有特定内涵,是苗族生活情景的再现,是苗族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再现苗族先民的生活情趣,折射出原始古朴的生活气息。舞蹈内容与舞蹈语汇有机结合,形成独具风格的舞蹈形象,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学、民族学价值和艺术学价值。舞蹈表现了苗族同胞团结友爱、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的美好品德,是苗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对增进民族自信心和推进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民众和娱乐民众,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资料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