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西北部,距离县城52千米,距者兔乡政府所在地12千米。东北与底圩乡相连,南与者太乡毗邻,西北接杨梅山,是者兔、者太、底圩三个乡的结合部,核心区有6个行政村共43个自然村,区域面积达21.1万亩,有森林面积约2.37万余亩。主峰面积约8平方千米,且保存有亚热带原始森林0.7万亩,海拔1933.7米,年均气温16.3℃,年均降雨量1198毫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景观。清道光《广南府志》赞誉其为“万山鼻祖,江河之源”。而发源于此的革佣河、者兔河、者太河等河流,分别归流到西洋江、驮娘江、清水江、南盘江,流往广西、广东等地,成为了珠江流域的发源地之一。受日照影响,九龙山主峰北面林木稀少,杂草丛生;南面则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猴兽成群。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每逢天气转阴雨,必是大雾弥漫,与天相接,为当地奇观,所以它是方圆数十里壮族群众敬畏、顶礼膜拜的神山,壮语称“博弘”,即大神山;是广南县境内原始森林及野生动植物保存较为完整的山脉之一。2015年7月27日,九龙山被列为云南省自然环境保护示范点并正式授牌;2017年7月2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准予设立云南广南“博吉金”国家森林公园;2020年被国家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九龙山亦称者鹞山,壮语“博吉金、鳌吉弘”,意即“七皇山,黄金岭(其意为神山)”。《广南府志》“者鹞山诗”咏:
九峰西峙绝天伦,莽莽浮云叠仙闉。
岭背摩天排帐幄,岩头耸日驻仙神。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广南知府李熙龄赋诗于神秘的九龙山道:
西峰耸秀入云间,五色灵鹞任从还;
蹑顶谁携双蜡屐,分支又认九龙山。
浓烟漂渺浮丹阁,密雾迷离罩翠发;
定有神仙时跨鹤,此中不许俗人攀。
其境内岗峦稠叠,鸟道崎岖,群山连绵,登山顶俯视周围一览众山小,七脉蜿蜒迂回,九峰叠翠插云,九泉银练飞泻,酷似九条长龙奔腾而去,恰如“九龙戏水”。十二条河溪似轻柔的丝绸飘带伸向远方,尽在眼底,美不胜收,故得名九龙山,属县内古八境之一。区域内密密匝匝挺拔高大的树冠,交错攀附,遮天蔽日,让人分辩不清是艳阳当空,还是夕阳向晚;核心区域内的克安、板内、坡茂、拖同、那拉、坡马、未志、未仕等村寨,分布有野生茶树上万棵,均为云南大叶群体种类型,一般生长在海拔1300—1880米之间;2014年3月,云南大学教授陆树刚到九龙山考察时发现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长蕊木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果树和楠木等。九龙山以高山水源地、原始森林、民族风情、祭祀文化、干栏民居、珍稀动植物资源、名贵中草药资源为主,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为一体,以其独特性、珍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著称,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到区域内的壮族村寨可享受千层粑、花糯米等风味独特的美食,欣赏曰唱舞、手巾舞、纸马舞、弄娅歪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还有收藏的传世铜鼓近30面,也可以说是广南“铜鼓文化”的传承中心区。
九龙山原始丛林苍苍莽莽,神雾弥瘴终日缠绕,树下植被茂盛,树上藤蔓盘结交错;有九面碧池,碧池顺势盘山,碧水无意卷帘,叮咚流淌。当地民间传说,这神山上原来只有最高处的七仙潭,山泉也只有东、西两条。相传壮族祖先在神山上栽种一片“姑娘茶”,嫩芽挂枝时,绿岭青坡,暗香浮动,引得七仙女偷偷下凡,来到九龙山游园赏茶。茶园旁边的一池碧水,轻如烟岚,引得仙女们举身赴池,梳妆戏水。待到王母娘娘循声寻来,七仙女在慌乱之中留下了七根发带。后来这七根发带就变成了七条溪流。云端上的仙姑,不知是谁动了凡心,留恋凡尘,依依难舍掉下了九颗眼泪,这九颗眼泪最后就变成了九龙山上的另外九面碧池。到现在,九龙山上的七条溪流和九面碧池,一年四季,无论酷暑严寒也不会枯绝。而发源于九龙山的革佣河、者兔河、者太河等河流,相传就是从神山流下的山泉水,浇灌出了有名的八宝贡米。壮语称“候薅”,意即最好的大米。因其具有粒大饱满、饭菜兼一、味香口适和蒸煮时间短等特点,历史上被列为“贡米”,封为“皇粮”,专送京师供皇帝御膳或皇亲国戚享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专调八宝米到首都北京,用以招待外宾。
九龙山是稻作民族的“神山”,神山周围的每个壮族村寨都留有一份神田,专种“扣墚”即红谷,为备祭祀用粮的公田,叫作“那翁”,即神田。尤其是山脚的那贝村,至今都还种有一丘约有2亩的稻田,每年户均轮植耕种神田,精心守护。他们耕种神田前,要求更衣净身,焚香拜叩,以示清洁无染,虔诚敬神。神田栽种出来的神谷谷穗沉长,神谷暗红饱满丰圆,谷芒尖且长,神谷全部归公共管。神谷可制作米酒、红色糯米饭等美食,专用于祭祀九龙山神灵。到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鼠日,各村寨的壮族群众就聚集到一起,女人们盛装打扮,跳起婀娜的手巾舞,暗喻正在栽秧、收割、打谷、祈祷丰收;妇女们圆形翘角的衣摆,代表她们居住的翘角房子;衣领和衣摆分别刺绣彩色斑斓的植物和花朵图案,代表壮族对森林古树的崇拜;花头帕上的一组组方格,代表神山脚下一块块田地,两支突出的翘角则代表牛角,象征农耕民族对耕牛的依赖和崇拜;花围腰是壮族妇女手工刺绣的精品,镶边坠银,刺绣花、鸟、鱼、虫等图案,暗含壮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男人们则经过净身后,由群众公认的最有威望也最勇敢的寨老操刀,杀猪宰牛,爬到神山顶峰举行祭祀仪式,祭“博弘”里的“弘町”神灵。在祭祀的供桌上,有两种特殊的供品:一是从祭神的黄牛身上剥下来的牛皮;二是用神米制作的米酒和米饭。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米饭只发给到山顶参加祭祀的儿童,凡吃过牛皮和神谷做的米饭的儿童们,将来长大后必须承担起祭神和守护九龙山的重任。布摩的祭词和寨老的祷告,乞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如意丰收。生活在九龙山周围的那贝、那拉等11个村寨共400余户壮族群众,世代承传爱山、祭山、护山的传统。清道光四年(1824年),寨老们还专门制定乡规民约,刻石立碑:“尝闻育人材者,莫先于培风水;培风水者,亦莫先于禁山林。夫山林关系风水关乎人材也。若寨中人砍伐一株者,罚银三两充公、猪一口、酒一百碗、米一百碗、盐一斤。见砍不报者,以砍伐者同例”。把护山守源提高到法与神共律的高度并承古至今,这样的民族恐怕也是独一无二了。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千百年来,壮族先民是最早开垦稻田种水稻维系生存的民族。早在西汉时期,壮族先民就在句町国疆域腹地的九龙山开垦稻田,即“那”。而发源于九龙山的数条河流常年四季滋润着稻田,使稻谷连年获得丰收,九龙山成为了广南稻作民族的“神山”。在广南这片7810平方千米集灵山秀水于一身、蕴藏着神秘的“那文化”“稻作文化”于一体的红土大地上,隆起了磅礴而又蜿蜒的九龙山脉,维系着各少数民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以“无水不足、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宁居陡坡、不占良田”,为居住选址准则;他们种稻狩猎,在千年的生生不息之中神化雄山奇水,繁衍众生万物,荫泽后世子孙。
广南,因有这神山的依靠,有这奇水的滋养,壮家人亮丽的歌喉才能唱出如此动情的歌声,他们雄浑的手巾舞,才能跳得如此激情奔放。九龙山无与伦比的高雅气质、钟灵毓秀的绝尘风范,在异乡游客留恋的脚步中楚楚动人,在壮乡儿女深情的山歌里悠悠流淌。九龙山脉用身躯营造着一块神秘、梦幻般的宁静家园,是壮乡风光的典型代表,是体验壮乡风情、亲近山水自然、走进绿色森林、享受天然氧吧的美妙绝伦之境。
1、博吉金国家森林公园——九龙神山(县委史志办兰天明摄影)
2、“中国天然氧吧”的博吉金国家森林公园
3、九龙神树(县委史志办兰天明摄影)
4、敲响铜鼓祭祀竜山(乡政府提供)
5、神山顶峰举行祭祀仪式(王明富摄影)
6、那文化——壮族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乡政府提供)
7、那文化——丰收的韵律(乡政府提供)
8.者兔那贝村传承保留着一块神田叫“那閧”,形如鸟。(王明富摄影)
9.每年收神谷时,要选健康的女性沐浴净身后穿“鸟衣”,才能下田摘取稻穗(王明富摄影)
10、村寨为备祭祀用的红谷(王明富摄影)
11,九龙山聚族而居的壮族干栏民居(县委史志办兰天明摄影)
12、九龙山孕育的民族“非遗”文化(乡政府提供)
13、九龙山繁衍众生万物(乡政府提供)
剽牛祭祀
资料来源:广南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