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都安千年“打鲁列” 演绎瑶乡情

来源:广西河池市人民政府 2023年02月07日 阅读量:

  在广西河池市,每逢“春节”“三月三”“丰收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当地壮族群众都会三五成群聚集在屋檐下、广场上、晒谷坪……欢快地一起“打鲁列”。

  “打鲁列”是壮语,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打扁担”,也称“扁担舞”“谷朗”,是以扁担和板凳等作为舞具,模拟农业生产劳动的极具壮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将农耕生活劳动动作用艺术化的舞蹈形式展现出来,击打出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舞与乐完美融合,充分展示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2019年9月17日,广西各族群众表演壮族扁担舞《扁担挑日月 牛羊共欢腾》。

  “壮族打扁担”广泛分布于都安、马山、上林、大化、东兰、南丹等县,其中,都安瑶族自治县为核心传承地区,流传时间最久远,形式和内容最丰富,保护传承效果最佳。

都安瑶族自治县群众打起扁担,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

  劳动创造艺术  千年流传不衰

  “壮族打扁担”唐代时就已非常盛行,唐人刘恂著《岭表录异》记载:“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

都安各族群众在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为游客表演打扁担。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木杵太重,对舞者力度要求较强,且木槽原料获取不易,都安县安阳、澄江、高岭、地苏等乡镇和马山县白山、古寨、加方等地逐渐用扁担代替木杵,用板凳代替木槽。据民国《隆山县志》载:“但浑大木,近颇难得,舂堂之用鲜矣。妇女每用木板以代其法,以一长方坚致之木板,两端垫以长凳,两旁排列妇女二三,手持扁挑,上下对击,或和以锣鼓遍迫轰冬,高下疾徐自成声调。”

都安各族群众在澄江国家湿地公园表演打扁担。

  由于其源于农作劳动,故深受壮族人民喜爱,在当地流传广泛,大家在劳动之余、节庆中相互传授舞蹈技艺,通过家庭、社会、师徒口耳相传,在生活实践中传承。为了烘托效果,人们往往在扁担或竹竿的两头还系上数枚铜钱,敲击起来更加清脆悦耳,配长形竹筒,伴之锣鼓,敲击起来轰轰有声,格外清脆响亮。

  千百年来,由于“壮族打扁担”简单易学,加上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气氛热烈,逐渐发展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

  表现技巧易学 浸入百姓生活

  “壮族打扁担”主要在都安、大化等壮族聚居地广泛流传,是该遗产项目的主要传承人群。他们世代生活在山区,以稻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壮族打扁担”为社会集体传承,由群体培养传承人,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壮族打扁担”一般是通过家庭、师徒口传心授,也有社会传承的方式。壮族打扁担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每一位壮族群众都是舞者,大家在劳动中传承,在生活中起舞,在各地形成多种打法独特的舞蹈动作。传有点谱、舞蹈套路“鲁列表”“鲁列谷”“鲁列文”“鲁列分水”“鲁列分三”“鲁列高歪”“鲁列梭”“鲁列分阜”等传统动作套路抄本。

河池文艺志愿者在与老人一起“打扁担”。

  “壮族打扁担”易学,且舞具易得,动作质朴,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节奏明快、起伏有致、气氛热烈,舞蹈技巧主要体现在手腕,手腕击打灵活柔韧和张弛有度,动作轻松自如而富有弹性。“壮族打扁担”不限性别和人数,但必须是双数,舞者双手持扁担,围在长凳旁,用扁担击打地面、木凳的面及侧边,或扁担互击,按规定节奏进行舞蹈,配以竹筒、皮鼓等伴奏。在扁担舞中,鼓手位置至关重要,是整个舞蹈的核心和灵魂,鼓手把握节奏和进程,全队队员均要听鼓声击打扁担,队形变化也由鼓点指挥。

  打扁担舞蹈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套式,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动作,舞蹈语汇丰富。内容包括耪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纺纱织布等壮族人民的劳作过程,表达了他们喜庆丰收的愉悦心情。

  “壮族打扁担”经过千年的流传,以其独有的生命力代代传承,扎根在壮族人民心中,并且成为壮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在都安县,“壮族打扁担”技艺传承人的年龄段呈现明显的“阶梯”特征,对该非遗项目的传承十分有利。

  发展脉络清晰 传人连绵不断

“壮族打扁担”技艺传承人唐小琴。

  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壮族打扁担”技艺传承人唐小琴,她从小即耳濡目染,跟村里老人、长者学习打扁担,后因打扁担需要指挥,又学习皮鼓打法。1961年4月,唐小琴从学校调入县文化馆任文化艺术辅导员,挖掘整理了《壮族打扁担》《板凳舞》《斑鸠舞》等一大批传统舞蹈,并多次在自治区、河池地区的比赛、调演上获奖。1986年退休后,仍然致力于《壮族打扁担》的传承工作,2004年,组建都安县老干康乐艺术团,带动安阳镇退休老人学习打扁担技艺。2009年,她被确认为自治区非物质文物遗产项目“壮族打扁担”代表性传承人。

  1947年6月出生的谭龙超居住在都安县保安乡平浪村那旁屯,童年的时候,他看到扁担舞的表演后,就被编舞明快的节奏、挥洒自如的表演形式所吸引,并且从基础开始学习,后来经过学习,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扁担舞高手,并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物遗产项目“壮族打扁担”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68岁的覃素芳是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人,8岁开始跟村里老人学习打扁担,2004年,与代表性传承人唐小琴老师组建了“老干康乐艺术团”,十余年间,把扁担舞技艺广泛传授于都安县安阳镇等乡镇的中老年人和中小学学生,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物遗产项目“壮族打扁担”代表性传承人。

  弘扬非遗文化  展演屡创辉煌

  壮族打扁担在都安等壮族聚居地广泛流布传承,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期间均有广泛实践活动。扁担舞是都安农耕文化美好的缩影,体现人民安定、五谷丰登、生活美好的丰收喜悦景象,舞蹈节奏明快,场面热烈,震撼恢宏,无论男女老少均可互动参与。

都安县500名群众欢聚一堂,打起扁担,喜迎“三月三”。

  目前,都安县19个乡镇均有群众组织打扁担队伍,且每年的春节、三月三期间,各乡镇都自发组织开展打扁担比赛活动。同时,该非遗项目2018年开始已进入各中小学校传承培训,全县19个乡镇共有300多支打扁担艺术团队,参加人数达到5万人次以上。

都安县群众打起扁担舞,喜迎传统节日“三月三”。

  多年来,“壮族打扁担”代表都安乃至广西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多次获奖。1955年,“壮族打扁担”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壮族打扁担收录进《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中华舞蹈志·广西卷》等志书。2008年,“壮族打扁担”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至2019年,都安开展《壮族三月三·都安牛起来》等庆祝壮族“三月三”大型民俗风情展演,打扁担连续三年得到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全媒体现场直播报道,不断提升都安对外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一群少年儿童欢聚在都安县文体广场打起扁担,喜迎三月三。

一名少年儿童在都安县文体广场打起扁担,喜迎三月三。

  日前,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对外公示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都安县申报的传统舞蹈《壮族打扁担》入选,这势必会为振兴都安乡村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均衡发展。

  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副研究员韦土良说:“壮族打扁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研究古代壮族民众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资料。将农耕知识蕴藏于舞蹈,是壮族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方式,凸显壮族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对满足壮族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资料来源:广西河池市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