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仫佬族牛节
河池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单位: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
仫佬族是一个世代农耕的民族,牛是仫佬族人民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仫佬族人家重要的家庭财产。牛不仅帮助仫佬族人民耕地耙田,还能拉牛车,训练有素的牛能自己套上牛轭、自己把牛车拉走,到达目的地后,又自动把牛轭卸下来,减轻仫佬族人民生产负担;同时牛栏粪是重要的农家肥,施放农家肥的土地不仅土质肥沃、松软,能大大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牛全身都是宝,且任劳任怨,是仫佬族人最信赖、最宝贝的牲畜。每年一到农历四月初八,仫佬族人家都要过牛节,表达爱护耕牛、保护耕牛的意愿。
◇历史渊源
仫佬族牛节的来源,在仫佬族地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仫佬族人的祖先还不知用牛耕田种地,依靠人力来锄地,十分艰难,后来,虽然发明了脚踏犁,但情况并未好转多少,沉重的体力劳动仍然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有一年,正是四月初八那天,村上有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名叫罗英,在纺织、刺绣之余,带上一条猎狗到白银山打猎,刚好碰上一头野牛从林中走出来。野牛发现了人,马上抬头翘尾地飞跑,跑了三山六弯就不见了。罗英心想,要是能把这头力大无比的野牛捉回去驯养,给人们代耕多好啊!于是沿着牛脚却往前寻找,一直找到十五峒,才发现野牛站立在石缝间哀叫,原来野牛的一只脚陷入石缝中被夹住了。罗英用力推、扳,都动不了,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先在山坡上找来一把青草喂牛。而后唱着山歌安慰牛。罗英是个能歌善唱的妹仔,金嗓子一开,漫山遍野的鸟雀哑然失声。歌声唱开了山花、唱绿了草木,唱园了月儿,唱乐了野牛,同时也唱开了石缝。野牛把脚拔出石缝,不再乱跑了,只是频频地向罗英点头摆尾。罗英把野牛牵回家中,天天上山割草喂牛,有时把牛牵到峒场,教牛犁田耕地。不久野牛驯服了,牛耕开始了。随着野牛繁殖的后代增多,仫佬人才普遍采用了牛耕。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劳,不忘牛为仫佬人作出的巨大贡献,仫佬族把每年的四月初八作为“牛生日”节,拜祭牛栏神,敬奉祖先神罗英。
◇基本内容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是仫佬族人的“牛生日”节。这一天,人们十分爱护
耕牛,崇敬耕牛,因此,除杀鸡宰鸭、备好肉敬祭“牛栏神”和祖先外,这天清晨,主人便把牛牵到野外,找来鲜嫩的青草喂饱,把牛身上的虫虱梳洗干净,把牛栏里的粪便挑出,打扫干净,垫上禾杆草,这天也不让牛下田犁耙,让牛好好休息。晚上拜祭“牛栏神”后,给牛先喂一些“五色糯米饭”,然后才能进餐。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还特别沤制黄豆、玉米粉、掺上鸡蛋、酒糟喂牛。这种“五色糯米饭”是到山上要回金黄花煮成水,用此水泡糯米即成鲜黄的米粒;采回枫树叶舂碎压出的水泡糯米即成乌黑的米粒,用煮过红兰草的水泡糯米即成红色的米粒;用艾草水浸泡过的糯米即成绿色的米粒;再加上用清水浸泡的糯米仍是白色的米粒。把这些五色的糯米一色一层地放进蒸笼里蒸熟,倒出来就成五色了。把五色糯米饭放进茶盘里,捏成五色糯饭团,装进有花边的瓷碗里,互相映衬,极为美观。闻起来香味扑鼻,吃起来甘甜可口。因此,五色糯米饭不仅成为“牛生日”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仫佬人喜庆节日的好食品和串亲访友的最佳礼物。
◇相关器材
1、鸡、鸭、肉、五色饭、香等贡品。
2、牛歌: 月儿亮,照山岗,
我对牛儿把歌唱,
歌声伴随山泉水,
牛啊牛,
有我陪在你身旁。呀嗬怀!
我对牛儿把歌唱,
野牛听我把话讲,
山下田地象花朵,
片片泥土吐芬芳,
野牛啊,
请你帮忙来耕种,
五谷香过百花香。呀嗬怀!
尖石划破我脚板,
刺藤钩破我衣裳,
手给牛儿捧青草,
口唱山歌情意长,
野牛啊,莫撒野,
要学勤劳和善良。呀嗬怀!
◇ 主要特征及文化价值
普遍性和农业生产意识。农业生产在仫佬族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年四季的生产安排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因此,许多节日往往与生产季节有密切关系。四月初八的牛节,正是春耕大忙刚结束,耕牛辛苦了一个季节,体力消耗很大,应该注意护理耕牛。规定这个节日,让牛休息好,让牛吃好,利于其长膘增壮,恢复体力,进而更好地搞好农业生产。这反映了农业民族对耕牛的爱护心理。耕牛是各家各户喂养的,过牛节是仫佬族人家的普遍行为。
民间性和崇拜祖先意识。千百年来,仫佬族牛节长于民间,反映了仫佬族民间的生活。仫佬族牛节表面是爱护耕牛,酬劳耕牛,实质上是崇拜远古时代驯服野牛、教民以耕的民族祖先神罗英。
传播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愿望。有些地方在过牛节时,传唱牛歌,传承和传播了仫佬族文化。仫佬族牛节也反映了仫佬族爱护耕牛,保护耕牛,为牛除病灾害,发展农业生产的愿望。
资料来源: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