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汉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汉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0月09日 阅读量:

  汉族不仅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且也恰如其名(“汉”原指天河、星云),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的星汉一族。目前,全球汉族总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除遍布中国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在全国的分布特点是东密西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亿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8亿人,占8.49%。

  汉族族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详见汉民族简史)。汉族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公元前21世纪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他们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却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争斗与融合,形成了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为稳定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此后,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均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汉族分布地区的特点,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的形成、发展与确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上汉族人口有几次大规模自黄河流域和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移的过程。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五代相仍,北部人口便呈南迁趋势。至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出现第二次人口南迁高潮。南方人口大增,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洞庭、鄱阳、太湖等大湖周围和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各州。此外,还有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南迁。南部经济自东晋以来发展迅速,至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不仅密度高于北方,而且汉族人口总数,至明、清时也已超过北方。

  自秦汉到清朝,历代都有不少汉民通过屯垦、移民、流亡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交错杂处,共同开发边疆。两千多年间,移居边疆的汉族有不少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吸收了汉族的成分,而边疆各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处,往往大都融入汉族之中。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成为当地华裔或华侨。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文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经数千年的互动演化,现代汉语分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话、平话、晋语。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汉语普通话普及率在国内已达七成以上。随国力之提升,新一波国际汉语热正在兴起(详见本栏汉语言文字与普通话)。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自汉代以来及至近代多种外来的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人信奉。无论是何种外来的宗教,其教义与汉族固有的天命观与祖宗崇拜不相矛盾,或改造其某些教义与汉族固有宗族观念相适应,才有可能得到流传。道教虽为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也不是全民族每个成员都信奉。历史上,儒释道文化成为汉民族主流意识形态走向的最突出标志(详见汉民族宗教信仰)。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有的节日已成为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详见汉族传统节日)。

  汉族作为“龙的传人”,图腾“龙凤呈祥”。汉族干支历则极为出名,至少从唐代开始便载于黄历中——出于原初想像和某种缘命理念,将干支纪年法与动物纪率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人生注释了惟妙惟肖的“十二属相”。

  作为“礼仪之邦”,汉族颇讲究人生礼俗。以尊长爱幼、恪守孝道为先;助人为乐,求同存异,秉持和谐共存理念(详见汉族礼仪习俗)。家庭婚姻素以牢固稳定著称,但男女地位至现代才得以平等(详见汉族婚育风俗)。汉族还有重葬厚殡之悠久传统,通行土葬,现城镇已通行火葬,部分农村也渐行火葬(详见汉族丧葬习俗)。而汉族尚红、贵黄、忌白习俗恒古如斯,值得其他民族予以特别尊重。

  汉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烹饪技术堪称精美绝伦,极富中国特色,以中餐之名享誉并惠及世界。讲究色、香、味、形俱佳,形成川、鲁、粤、苏四大骨干菜系和浙、闽、徽、湘、鄂、京等多种特色菜系[详见汉餐(中餐)简要]。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汉民族品茗与酿酒历史同样极其久远,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详见汉族茶酒文化)。

  汉服唐装一脉相承,以交领右衽、褒衣博带、广袖宽松和飘逸儒雅为其典型特征。而“国父”孙中山倡导的四兜五扣寓意深刻、端庄典雅的中山装,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中国“国服”。在经济和文化得以整体提升的今天,新“汉服”运动再度兴起,并被赋予新时代特征,以期体现“衣冠上国”“锦绣中华”和新生代星汉民族的显亮特色(详见汉族服饰文化)。

  汉族居房建筑尤以斗拱、雕梁画栋、“秦砖汉瓦”和“土木之功”见长。民居以布局严谨的四合院、大木梁起脊式砖瓦房、因地制宜的陕北窑洞、前街后河的水乡楼阁、白墙黛瓦的徽派宗祠;别开生面的客家围龙屋等为主要代表。园林建筑更是妙法自然,依山傍水,如诗如画,颇具东方神韵。

  秦代以前,汉族先民就已创造出了乐器和乐曲,并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降,则以戏曲音乐为主。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纯律及平均律,皆由汉族独立创制。汉民族戏曲,剧种繁多,表演形式大多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戏曲剧种已超三百六十种之多,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较为流行的著名剧种主要有:秦腔、豫剧、黄梅戏、越剧、评剧、昆曲等(详见汉族戏曲一览和汉戏曲发展简史),而京剧更被视为中国国粹。此外还有特殊的相声与戏剧小品、快板、说书等。

  汉族古典舞雍容大度,成为中国古典舞之主脉;汉族民间舞主要有龙舞、狮舞、傩舞、绸舞、秧歌、鼓舞、花鼓灯、踩高跷、荷花舞等,博采众长,气氛热烈。汉族传统体育竞技,如武术与太极拳、练气功、放风筝及各类民间杂技,同样独具风格,作为武林风之“中国功夫”者,更是风靡世界。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在尚农思想影响下,汉族基层社会形成“男耕女织”兼营家庭副业的生活状态,直至近现代。擅营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善观农时与天象,收获尤丰。如二十四节气等世界重大发明,古代农学著作至今还留存有数百种,尤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堪称世界农学经典。汉民族在种茶、养蚕、渔业及诸多副业上也同样硕果累累。

  汉族古代手工业及制造业非常发达。如青铜器、陶瓷、丝织等工艺久居世界领先地位,还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等。

  中国汉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史学名著仅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足可相抵同代所有史著。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唐新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在中医药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浑天仪、地动仪)、祖冲之(精确圆周率)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沈括的《梦溪笔谈》造就了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医针灸、度量衡、木雕漆艺、景泰蓝工艺及琴棋书画(幽婉绵怅的古琴,充满宇宙智慧的围棋,遒劲洒脱的书法,意象缥缈的国画)等,都是世界性的伟大发明。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美学成就斐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造就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尤其唐宋诗歌之国际地位难以企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千百年来,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汉文化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也影响到亚洲乃至全世界。

  汉民族文化底蕴不仅非常深厚,而且精彩纷呈。在汉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虚怀若谷、兼收并蓄,至今呈现出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特色。

  在今天,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标志,中文、中餐、中医中药和当代一系列中国智造产品以及中国文化之大国担当和谐理念正在产生着显著的国际影响。

  汉族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约有200万人,到北宋超过1亿,至清代后期达4亿以上,至今已超12亿。汉族人口之所以发展神速,这主要与其超稳定的农耕文化和宗族守成观念密切相关。汉族先民农业初始就比较发达,但演进极其缓慢;以宗族利益为本,劳动力为上,自给自足,“多子多福”,数千年尽量保持稳定状态;加上兴修水利,大兴土木工程等,也需要大量劳力。再者,统治阶层基本秉持儒释道文化底线,与四邻尽量为善,极少劳民伤财主动出征。至于同化他族所增加人数,显然不及历史上被外族统治所付出的代价和延续不断的大小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内耗。

  而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大展宏图的实践证明,只有现代化进程才能使一切趋于平衡。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农村所发生的空前规模的巨量变化,直接造福着整个人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已经不再朦胧。

威风锣鼓 桐树庄摄于山西临汾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