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蒙古族 > 节日庆典  > 详细页面

查干湖渔猎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孙志江 2017年10月27日 阅读量:

  一部《圣水湖畔》的播出,使查干湖名扬海内外;一段远古的历史传说,给查干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一种古朴的渔猎文化,为查干湖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

渔工们围着敖包顺时针转三圈

出网现场一片繁忙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蒙语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查干湖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盛产鲤鱼、鲢鱼、鳙鱼、鲫鱼等鱼类。

  查干湖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碧野青岗、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风和日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查干湖得天独 厚的自然景色。千百年来,栖居在查干湖畔的各族人民,与查干湖一起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壮美诗篇。

  进入冬季,当气温降到摄氏零下30多度的时候,烟波浩淼的查干湖被凝固成偌大的冰湖。湖面的冰层最厚能达1米多,而查干湖平均深度只有2.5米。上面的冰层正好把鱼群压到下面1.5米的湖底,这就比较容易用大网把鱼兜上来。从这一点讲,寒 冷的气候特点、适宜的水深和平坦的湖底为查干湖渔猎提供了有利的捕鱼条件。

  据记载,一千年前的辽金时期,这里就是天然的渔猎之地。传说辽帝圣宗喜吃“冰鱼”,每年腊月,便率领家眷浩浩荡荡来到冰冻的查干湖上扎营。辽帝在行宫中接见大宋使臣,商谈国家大事,会见部落首领,命令仆人将帐篷里的冰层刮薄,直至薄如纸片,冰下游动的鱼清晰可见。吃饭时,便将薄冰轻轻击破,水中鲜活的鱼儿会急不可待地跳出冰面,历史上 把这种捕鱼方式叫“春捺钵”。

大群的鲤鱼、鲫鱼、鲢鱼、鲶鱼被渔网带出冰面

捕捞上来的“头鱼”被当场拍卖

夜幕降临,渔工们迎着晚霞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清顺治年间,顺治皇帝也青睐这块风水宝地,将他的外祖父母安葬在查干湖畔,并在墓前立下高大的石碑,使查干湖更加声名远扬。

  在查干湖周边,至今仍留有包括塔虎城在内的很多辽、金时期的古遗址,出土了许多辽金文物,验证了这里当时经济和文化的昌盛。

  在查干湖茫茫水域的东岸,是一座绵延起伏的山岗,山岗的南端陡然峭立,从湖面仰望,形成高高的山头,这就是查干湖畔远近闻名的青山头。从青山头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可以证明,早在13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查干湖畔居住。他们追獐逐鹿,捕鱼捞虾,用原始的生产工具,不屈不挠地开拓着人类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查干湖原始古老的渔猎文化。

  相传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九翼蒙古铁骑攻克塔虎城后,来到位于查干湖畔的青山头,在“苏鲁锭”的引领下 与众人一道将九个牛头、九只全羊、九坛奶酒、九碗醍醐、九束檀香、九条哈达、九枝青松、九盏圣火分别摆放在 祭台上,然后亲自用火镰点燃檀香,升起九堆圣火,与所有将士一同对日九跪,对湖九拜,并齐声高诵《查干湖祭 词》,从此,查干湖畔便有了蒙古族式的祭湖仪式。

神秘的祭湖仪式

  “祭湖”仪式的场面非常壮观,并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按照历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查干湖渔猎必须由当地德 高望重的“鱼把头”主持仪式,举行祭祀湖神,唤醒冬网,祭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在冰面上,摆放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供品,点燃香火、炭火锅,进行诵经祝辞,祝愿渔猎平平安安,多出 鱼出好鱼。

  “鱼把头”在选好的冰面上布置好祭坛。祭坛两侧各设一根“苏鲁锭”。祭坛上摆放三只香炉、四碗白酒、九炷高 香和喇嘛诵经用的各种法器。祭坛前设置九个用来燃放圣火的“火撑子”,在每个火撑子前凿开一眼冰洞,用来向湖中抛洒供品。

  随着“鱼把头”祭湖仪式开始的喊声,喇嘛们吹响了海螺号、牛角号。震天的锣鼓声、轰鸣的法号声在湖面上回荡 ……

  诵经的喇嘛转动着法轮,诵起经文。头戴面具的青年人跳起面目狰狞的查玛舞。“鱼把头”和蒙古族青年男女,各自端着供品,在鼓乐声中来到冰洞旁。喇嘛先将手中的供品逐个递给“鱼把头”,“鱼把头”按顺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再将九炷香点燃,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然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敖包转三圈。接着“鱼把头”站到场地中央,端起酒杯,双手举过头顶,开始朗诵祭词。

  “鱼把头”诵完祭词后,一名喇嘛从供桌上端起一碗酒,跪在一个冰洞前,高喊:   “一祭万世不老的苍天!”,然后用手指沾酒弹向天空。几名蒙古族姑娘走到敖包前将手中的哈达系在松柏枝上,蒙古族青年将糖块、奶干撒向天空。“再祭赐予我们生命的大地!”喇嘛用手指沾酒弹向地面,再有几名蒙古族姑娘将手中的哈达系在松柏枝上,蒙古族青年再次抛糖撒向地面。“三祭养育我们的查干湖!”喇嘛把酒和供品一起倒入冰洞中,将哈达放 在敖包之上,随后所有渔工围着敖包 转三圈。

  “祭湖”结束后, “鱼把头”带领几位渔工在刚才祭湖的冰面上,用冰镩凿开一个1米左右的冰洞,“鱼把头”拿着抄捞子,在冰洞里搅和几下,使劲往上一扬,只见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就被 捞出水面。经过磅秤,重32斤,称为“开湖头鱼”。经过几轮叫卖,这条“头鱼”以人 民币8888元的价格被一位广东来的游客买走。

  拍卖结束后,“鱼把头”把所有渔工都召集到马爬犁前,高喊:“上奶干、炒米, 给咱进湖开网的添饱肚子了!”这时,身穿蒙古袍的姑娘每人手托奶干、炒米的托盘走 到渔工面前,“鱼把头”给每位渔工端起一碗。

  约五分钟后,“鱼把头”再喊:“拿酒来,喝壮行酒了!”姑娘们走到“鱼把头” 和渔工面前,为渔工们斟上壮行酒,渔工们把酒一饮而尽。“鱼把头”再喊;“进湖、 收红网、鸣喜炮、出发了!”

  在鞭炮的轰鸣中,在喧闹的鼓乐中,渔工们跃上马爬犁,随着一声响鞭,马爬犁渐渐消失在查干湖深处。

古老的捕鱼方法

  第二天,天刚放亮,我们就来到了湖边。借着月光,看见远处冰面上出现了三套马车。马车上坐满身穿棉大衣、头戴狗皮帽的渔工。“鱼把头”老石招呼我们上车后,车夫随即扬鞭催马,我们顶着寒风驶进查干湖。

  约行一个小时后,马车在查干湖中心停了下来。只见“鱼把头”跳下马爬犁,站在选好的位置上,颇有将帅风度地用钢钎子在冰面上戳出一个长方形印迹,两个镩冰的渔工随即凿出一个冰眼来。

  开凿的第一个冰眼为“下网眼”,“鱼把头”由下网眼向两侧各数百步,方向与正前 方成70或80度,插上旗子,渔工们称其为“翅旗”。“鱼把头”再从翅旗位置向正前方走数百步后,插上旗子,渔工称这面旗为“圆滩旗”。由两个圆滩旗位置向前方数百步处汇 合,确定位置,插上“出网旗”,这几杆大旗所包围的冰面,就是“网窝子”。

  渔工们紧张地忙碌起来,由“打镩”的从下网眼沿着翅旗每隔15米凿一冰眼。由“走 钩”的渔工将带着渔网的水线绳,挂在一根20米长的穿杆上插入冰下,用走钩将它推向下一个冰眼。透过冰面看下去,穿杆子就像绣花针一样,巧妙地从一个冰眼串起下一个冰 眼。“跑水线”的渔工用肩拉着水线绳带动渔网向前走,直到出网口。在这2000多米的冰面上,渔工要打上近百个冰眼。

  一切就绪,马匹牵引着马轮子绞动大绳开始收网,后面“跟网”的用大钩将渔网一点 点放入冰下。大约过去五六个小时,整张鱼网被全部放入水中,紧紧地包围了冰层下面的 水域。

  随着“鱼把头”高亢的号子,马拉人拽,一张几千米长的大网,被缓缓地拉出冰面。鲤鱼、鲫鱼、鲢鱼、鲶鱼等各种鱼类一群一群翻上了冰眼。转眼之间,冰面上堆起了一个个鱼垛。

  站在出鱼口的渔工们手里拿着“抄捞子”和“鱼叉”不停地捞鱼、叉鱼。鱼儿在空中扭动,落在冰面上又蹦又跳,叫人眼花缭乱。

  突然,围观多时的人群骚动起来,鱼贩子和游客们大叫着、欢呼着,争先恐后地奔向出鱼口。鱼贩子熟练地在鱼垛上挑选,将20多斤以上的大鱼扔到自己身后。围观的游客,也挡不住诱惑,抢上一条大 鱼搂在怀里。

  不知不觉,夕阳垂近在远处的冰面,夜幕降临了。游客、鱼贩、渔工跟着运鱼的马爬犁渐渐离去。迎着晚霞,我们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查干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