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藏族 > 科教卫生  > 详细页面

西藏解放前的私塾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友唐 2017年11月03日 阅读量:

1930年,西藏一家高级私塾的师生。资料图片

  西藏和平解放前,教育是极不发达的,但也出现过为少数人办的教育,私塾便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上世纪50年代,西藏有私塾70多家,学生2000余人。私塾往往由西藏地方官员或知识分子以副业的形式开办,有纪律,有教法,无教材。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私塾教育逐渐淡出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前,教育是极不发达的,但也出现过为少数人办的教育

  公元7世纪,吐蕃贵族子弟吞弥·桑布扎等人奉松赞干布之命去印度求学,后来回到吐蕃,创造并厘定了藏文。藏文的出现,使藏族教育由原始的口耳相传走向了文字。这一时期,松赞干布又选派一批精通藏文的贵族子弟,到唐都长安学习。

  关于吐蕃时期的私塾教育,今天找不到史料印证,但从敦煌出土的大量藏文写卷可以推测出,其撰写者大部分应该是私塾培养出来的学生。

  20世纪上半叶,西藏少数人的教育,分寺院教育、官办教育、私塾教育。私塾是当时西藏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私塾分家塾和私人学馆。私塾的学生主要是当地贵族、中小商人和差巴(支差者,是领取地方政府的差地,为地方政府和所属农奴主支差的人)的子弟,以及平民子弟。

  私塾多是由地方政府各部门的秘书、藏医、历算师、官署职员、僧人、军队文职长官、知识分子等以副业形式开办的。有的家长自请老师在私宅单独辅导子弟,那是家塾。

  私人学馆比较简陋,教室一般由老师提供。写字用一种叫“雪孝”的藏纸,因其质量低劣,被戏称为“鼻涕纸”。私人学馆里没有明确的学费标准。

  有的私塾有根据书法进度递进的学级制,分“粗仁”(长行书)班、“粗通”(短行书)班、“粗玛秋”(行草书)班、“秋益”(草书)班。

  大部分私塾有纪律,称“结杂”。有的私塾规定,男女生着装有别,不准盘起发辫进校,不准穿钉鞋进门,不得在屋顶放风筝,除了削笔刀不得带任何利器在身,举手投足要合礼仪。

  个别农村私塾为了惩罚淘气的学生,会让该学生席地而坐,在其长袍下端堆上湿泥,使其不能乱动。更有甚者,用皮鞭、竹板体罚学生。

  私塾没有通用教材。入学的头几年,通常练习写字,先在木板上写,有了一定基础才在纸上写。此后,会教拼读、朗诵。部分私塾有简单的计算课,教学生背乘法口诀、算数。学生得经历每月十四日、二十九日举行的会考,还有非常隆重的年终大考。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有私塾70多家,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江孜、昌都、阿里等地方,学生达2000余人。大的私塾有上百名学生,小的私塾只有几个学生。

  西藏和平解放后,昌都小学、拉萨小学等学校相继成立,各地县逐步设立现代小学。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如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等,也开始大规模招收藏族学生。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私塾教育逐渐淡出西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