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维吾尔族 > 风俗习惯  > 详细页面

维吾尔族沙它尔制作技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黄适远 2017年11月23日 阅读量:

维吾尔族艺人(右二)演奏沙它尔

  夏季的喀什,空气中涌动着湿润的气息。这个玉石一般润滑的绿洲一派生机。在老城夯土沧桑的背影中,一阵忧伤的琴声在城市上空回荡,古老的《十二木卡姆》刹那间奏响耳边。回味着刚才的琴声,感觉就是它——沙它尔,只有它的忧伤才会让木卡姆如此动人心弦。

  喀什疏附县吾库萨克乡吐万干吾库沙克村于2000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这个古老的村子生产民族乐器的历史已有150多年,他们制作的沙它尔、都他尔、热瓦甫、手鼓、胡西塔尔等50余个品种的乐器畅销国内外。

  吐万干吾库沙克村就在公路边,全村570户人家,有290户、520人制作共27大类、50多个品种的民族乐器。所做乐器素以选材精细、工艺精湛而著称,其别致的形制和精美的花纹令人惊叹,极富实用性和收藏价值,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走进老艺人热合曼江·阿布拉家,他正在教13岁的孙子给沙它尔上漆。传统的沙它尔形制和维吾尔族弹弦乐器弹拨尔非常相似,外观像一支长柄水瓢,通体用桑木制作,长约1.3米。

  热合曼江·阿布拉得知我们的来意,用一个半成品为我们做了演示。他先用一整块桑木挖凿出呈瓢形的共鸣箱,然后用桑木薄板加工成面板,面板上开出音孔。其次是做琴杆。琴杆较长,呈半圆形,上端为琴头,平顶无饰,正面和左侧设有9至17个T形弦钮,下设山口。第三步是做出琴杆正面的按弦指板。由于指板缠有18个丝弦品位,有的还在面板上设有高音品位,所以做起来显得小心翼翼。第四步是做出面板下部的长桥形琴马。最后上弦,共有9至17条金属弦,其中右侧第一条外弦为主奏弦,使用铜弦,其余均为钢丝共鸣弦,弦的下端系于尾柱上。全部完成以后,再做琴弓,为木制弓杆,张以马尾弓毛,与小提琴弓近似。

  他把做好的沙它尔让我们看,琴轴松紧适当,装饰的花纹细腻。问他家一年制作乐器的收入,他笑着说:“一个沙它尔可以卖500元左右,基本都是定做,全部销到喀什,有固定的客户。一年下来沙它尔可以卖一两万元,加上其他收入,一年有四五万元吧。”

  沙它尔的历史较为悠久,据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吾尔文手抄本)中记载,早在14或15世纪,维吾尔族民间已经出现这种乐器,并已有著名的演奏家了。它最早流行于南疆喀什、莎车一带,后来逐渐传至北疆各地。清《皇朝礼器图式》将其列入宫廷回部乐,称其为塞他尔。《清史稿》载:“塞他尔,形如匕,丝弦二,钢弦七,木柄通槽,下冒以革。面平背圆,柄有线箍二十三道,如琵琶之品。以九轴绾弦,柄端二轴绾丝弦。……以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钢弦取声。”这一记载与后来的沙它尔已有很大区别。上世纪50年代,沙它尔又流传到哈萨克族同胞聚居的边城伊宁。如今,它已流行全疆各地,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白胡子老人踏着祥云来到喀什噶尔的高山上,弹起了一把沙它尔,那美妙的音乐让风都停住了脚步,鸟儿都停止了歌唱。老人离去后,喀什噶尔的居民思念这美好的音乐,纷纷仿制老人弹奏的沙它尔,但树木葱茏的高山都伐秃了,也没做出一把能弹出动人音乐的琴。一位年轻人决定到更远的山上去寻找能奏出仙乐的树木。他走啊走,碰上了一位老人,老人问:“小伙子,你干什么去?”年轻人说:“去伐树造琴。”老人笑了笑说:“要伐你就伐桑树,因为当年的老者弹沙它尔时,别的树木都睡着了,唯有桑树用心听着,那仙乐就渗透在桑树的体内,只有桑木才能做出有美妙音乐的琴。”从此,维吾尔人制作乐器都用桑木。

  沙它尔这个名字来源于波斯语。“沙”是“三”的意思,“它尔”是“弦”,合起来就是“三弦”之意,和汉族的三弦很可能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沙它尔音色明亮,常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作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把琴搁置于左腿,持琴抚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由于指板较长,音位宽,左手常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而小拇指用得少,食指在演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十二木卡姆》之一的《木夏乌莱克木卡姆》中,开场就是沙它尔亮相,它演奏的散板和序唱音调悠扬、节奏自由,与歌声相得益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苍凉的天空下,洁白的云彩从喀拉昆仑山之巅徐徐飘来,在风的呢喃中,一只展翅的鹰不疾不徐舒缓飞翔。沙它尔就是这飞翔云端的雄鹰,它把云的忧伤还给了无尽的苍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