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苗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城步发现苗家古“孵”房遗址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雷学业 2018年01月10日 阅读量: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双井村二组,至今保留着两处专门孵化家禽的场所——“孵(苗话念bào)房”。“孵房”的主人姓刘,苗族人,明末清初自江西迁到城步,一直以开“孵房”为业,至今已有九代传人。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刘家才结束了“孵鸡”、“孵鸭”的生涯。

  “孵房”呈四合院结构,中有天井,正屋两侧的偏房用作“孵房”。 在堂屋的右侧,雕花窗子下面的门板上设置了两个圆形“照蛋孔”。孵蛋需要“照蛋”,孵蛋一周后要看蛋内是否有“仔”。如经照看得知是“寡蛋”,则无需继续孵化,以免浪费精力。“照蛋”时,只要将蛋放入“照蛋孔”内壁并对准阳光或手电光,就可清楚照见蛋内有无鸡仔、鸭仔,甚至连鸡仔、鸭仔的体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为了提高“照蛋”效果,主人在“照蛋孔”内侧设计了可上下推移的“自动门”,往上推,“自动门”将雕花窗遮严,光线被挡在窗外,“照蛋孔”出现;往下推,“照蛋孔”便被遮住。

  人工孵化禽蛋前,先要炒热稻谷,用于为禽蛋加温。“孵房”里有专门的“炒房”,房内设有灶台,工人需将稻谷炒至45度左右时舀出来,再倒入孵桶內。

  孵桶很大,一层稻谷一层禽蛋摆放,每层摆放60个禽蛋,共10层,每桶可孵600个禽蛋。顶层上面再加盖一个稻草编成的蒲团,以确保桶内温度不下降。每天早晚各炒一次谷,以使禽蛋24小时保持恒温。

  当禽蛋在桶内孵化半个月左右,禽苗已成形并即将破壳而出前,就将禽蛋移到孵床上去。先在孵床上铺上稻草,再放上禽蛋,上面再加盖四五层油纸,用以保温。如是冬天,则需在孵床下面添烧炭火以提高温度。孵鸡仔一般20天,鸭仔22天。孵床很大,分上下两层,每层可孵万余个禽蛋,每年可孵20批次。

  “孵房”的出现,说明我国在明清时期就能利用“人工造温”孵化鸡仔、鸭仔,是人工孵化家禽仔苗专业化、规模化和半自动化的雏形。双井“孵房”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生意十分红火,对当时湘桂黔边境家禽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