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苗族 > 风俗习惯  > 详细页面

贵州“蒙正”苗族 尚存母系氏族遗风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徐荣锋 2018年01月05日 阅读量:

自称“夜郎王后裔”的“蒙正”苗族,其妇女的服饰颇有特色

沿袭母系氏族遗俗,杨吴氏(左)家儿女的名字“女随母、子随父”

  在贵州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三地交界处,生活着一支自称“夜郎王后裔”的“蒙正(遗留下来之意)”苗族。这支苗族同胞的身上,至今还能看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文化研究者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之间的交融,“蒙正”苗族中尚存的母系氏族遗风正在逐渐消亡。

  “蒙正”苗族,沿袭“母女连名”习俗

  在贵州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江龙镇、西秀区岩腊乡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一带,生活着一支由约2.5万人组成的“蒙正”苗族。一直以来,他们均称自己是“夜郎王后裔”,一直供奉夜郎竹王。

  在“蒙正”苗族生活的区域,至今还保留着据说与古夜郎相关的一些古遗迹,如竹王祠、活人坟、大干丈古城等等。此外,“蒙正”苗族中,除了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王崇拜”外,还保留着许多令人惊叹的奇风异俗。

  杨吴氏今年80岁,她的丈夫叫杨兴安,与她同岁。夫妇俩一直生活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白杨村。这里,正是这支“蒙正”苗族同胞生活的中心区域。

  在公安部门登记办理的户口簿和身份证上,她的名字是“杨吴氏”,但此外,她还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在娘家,杨吴氏的乳名叫“棒旧”,当她成年嫁给白杨村的小伙“九清”(杨兴安)后,她的名字便随丈夫的最后一个字改成了“抱清”。

  此后,寨子里的同辈人便开始叫“棒旧”为“抱清”。在苗名中,“抱”字是对婚后女人的尊称。

  8月4日,笔者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采访时发现,除了“随夫改名”外,在这支自称为“夜郎王后裔”的苗族中,竟然还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这主要表现在“蒙正”苗族“母女连名”的族谱上。

  而这种“母女连名”的情况,在“蒙正”苗族中普遍存在。“蒙正”苗胞们都说,“母女连名”的制度是祖祖辈辈就遗留下来的,传了多少代,他们也说不清楚。

  男女有别,女随母来子随父

  “母女连名”是怎么一回事?以“九清”、“抱清”夫妇为例。“抱清”、“九清”夫妇先后生育了5个女儿、2个儿子。5个女儿分别在生下的第三天,按这支苗族沿袭下来的规定,由母亲“抱清”作主,分别取名为:清玲、清皆、清戎、清买、清幺。而另两个儿子的取名,便没“抱清”的事了,主要由公公作主改名。

  “九清”、“抱清”夫妇说,他们的大女儿“清玲”成年后,嫁给了一个叫“汪”的小伙,结婚的次日,女儿“清玲”的名字便随丈夫“汪”改成了“抱汪”。一年后,“抱汪”生下了一个女儿,按照规定,“抱汪”和母亲“抱清”一样,在女儿生下来的第三天,为她的女儿取名为“汪清”。

  上述这种母亲给女儿改名的习俗或制度,即是“蒙正”苗族中的母女连名族谱。

  在“蒙正”苗族中,男性除了户口簿和身份证上的汉名外,同样也有两个苗名。“蒙正”苗族的男性出生后的第三天,爷爷便会给他取一个乳名,乳名的前一个字,是刚出生的男孩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

  还以“九清”为例,他父亲的成人名叫“长九”,“九清”生下来的第三天,爷爷便给取名为“九清”。而当“九清”与“抱清”(棒旧)结婚生下5女2男后,按规定,“九清”的父亲“长九”便分别为“九清”的两个儿子取名为“清福”、“清八”,这即是“蒙正”苗族中父子连名族谱。

  “母女连名”,为了“清针线”

  “蒙正”苗族中,“母女连名”的作用就是“清针线”。所谓“清针线”,就是“清理”母系氏族的族谱。这主要体现在婚姻上。“蒙正”苗族青年男女到了谈婚嫁的年龄,家族中母亲的作用便开始凸显。她要忙着“清针线”,即沿着“母女连名”的族谱,清理“准媳妇”或“准女婿”的母亲,这犹如查“祖宗三代”,看他(她)们的母亲是哪一个家族的,“干不干净”,有没有“蛊”。如果盘查下来对方“针线干净”、没有“蛊”,那这桩婚事便成了,反之,就托词不答应。

  传说中,“蛊”是一种人工饲养的毒虫,放蛊是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在“蒙正”苗族中,“蛊”一直是令人害怕而又厌恶忌讳的。

  杨吴氏笑着说,她嫁给杨兴安之前,杨兴安的母亲也沿着她的“母女连名”查过她的“祖宗三代”,发现她母亲“针线干净”后,她才与杨兴安结了婚。而当她与杨兴安的7个子女长大成人后,她也分别盘查过5个女婿和2个儿媳母亲的“针线”。

  由“清针线”的习俗,“蒙正”苗族中的妇女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但“蛊”究竟是什么东西,杨吴氏和杨兴安笑着说,这只是个传说,大家都没见过,现在看来是迷信思想。

  据说,盘查中,如果听说“准女婿”或“准儿媳”的母亲支系中有“蛊”,还不能明说,不然,对方会找麻烦,要你把“蛊”给她找出来,否则不会善罢干休。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因说别人家中有“蛊”,在这支“蒙正”苗族中引发了不少纠纷。

  母系氏族,正在渐渐消亡

  女的“清针线”,男的就“清家族”。与妇女掌管家庭中婚姻不同的是,父系的“清家族”主要体现在家族祭祖上。在每次隆重的祭祖仪式中,祭师要将从父辈起三代以上逝者的名字念出来。

  族谱的传承仅靠口传心记,因此祭祖时祭奠最多的人家,可上溯到9代左右,而一般人家,仅能够记住3至5代先祖的名字。

  长期研究“蒙正”苗族文化的镇宁自治县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金说,现在的“蒙正”苗族中,其实是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并存。

  他说,数千年前,“蒙正”苗族一直处于女性主导的母系氏族社会,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活动中突出地位的出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母系氏族开始向父系氏族过渡,但还未形成真正的父系氏族,就这样,“蒙正”苗族“母女连名”制度便一直沿袭下来,一直到今天。

  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蒙正”苗族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到外打工,有的与其他民族通婚。杨文金说,与外族通婚后,这一代年轻人在婚姻上便不“清针线”了,而且也不再“母女连名”,母系氏族族谱开始逐步淡化。

  面对这种情形,杨文金喜忧参半。他说,“蒙正”苗族走出了大山,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好事,但再过20至30年,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个支系中的母系氏族的影子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