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满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满族简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于今 2018年03月19日 阅读量:

  一、民族概况

  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山东、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与汉族杂居。据2010年人口统计,满族总人口10387958人。满族历史上曾有语言,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有25个辅音,其中3个只用于拼写汉语借词;有6个元音,无长短之分,有复元音。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宾语居中,谓语在后。长久以来,女真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一直到公元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皇太极于1632年命达海改进这种文字,改进后的满文称“有圈点的满文”。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满文,一般是指“新满文”。

  二、族源与社会发展

  满族的祖先可以最早追溯至“肃慎”,它又称“息慎”“稷慎”,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我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肃慎、就是今天满族的最早先民,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记载着挹娄(后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辽、金、宋、元、明),都是肃慎的后裔,因而也是满族的先民。由此可见,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肃慎系统民族群体。

  金代是满族演变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时期,统一的女真政权的出现,标志了女真人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统一事业的完成,八旗制度的建立,女真经济的发展,一个以建州女真人为主体的奴隶制国家已基本形成。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改元天命。从此,东起海岸、西至辽东边墙,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鸭绿江的大片领域在后金政权的统治下,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朝鲜人、蒙古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体——满族诞生了。可以说,“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着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后金政权的建立,是满族形成的一个鲜明标志。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天聪。1644年,清军打败明朝政权及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定都北京,开始了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清朝统治前期,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一时国泰民安,出现了“康乾盛世”局面。辛亥革命以后,满洲被简称为满族。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民族事业更加兴旺发达。20世纪80年代,经国家批准相继在满族人口比较集中的辽宁新宾、清原、桓仁、本溪、宽甸、凤城、岫岩、北镇,吉林伊通,河北丰宁、青龙、宽城、围场建立了满族自治县或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在东北、河北、北京等地区还建立了大量的满族乡。

  三、社会经济生活

  东北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满族先民从事森林狩猎和采集业。史料记载辽金时期的女真人“耐饥渴、善骑射,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其传统的出猎方式是聚众合围。后来由于人口的繁衍和不断南迁,农业勃兴。当时农耕的最大特点是兵民合一、外出为兵、入屯为民,历史上曾实行屯田制和“计丁授田”,开创了满族大规模农耕生产的先河。粮棉产量明显增加,农耕技术在与汉民族的交流中不断提髙。现在满族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80%以上的满族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分布在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农村。主要农作物有大豆、高粱、玉米、小麦、水稻、粟米、烟草等,农业生产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四、宗教信仰

  满族萨满教的信仰产生和演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自然崇拜,主要表现在对火的崇拜和敬仰,由于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和科学解释,因而认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神灵在支配着一切,这些自然现象都是一种神灵,进而产生敬仰和恐惧,随之便产生了自然崇拜;其次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形成,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的,分为植物崇拜和动物崇拜;第三是祖先崇拜,指人们对自己先人——家长、族长、部落等所有的一种宗教式的崇拜感情,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是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

  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四个部分。

  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纯黑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杀祭时要将猪毛褪净,并将蹄角和猪胆放在供桌的右边,然后再将猪抬到供桌上,猪头向外,脚要向右。祭神,有白日祭和夜晚祭两种,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夜晚祭神,一般分为两步:首先要从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请出七位祖先,然后在神位前杀猪祭祀;其次,在杀猪祭祀后,主祭人还要率众人进行背灯祭。祭神树,是在日出时将祖先木像请到祭树前进行祭祀。祭索罗杆子,也称祭天,一般是在祭祖后的第二天举行。祭星,是在月落以后进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论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孟两天进行。

  五、民俗文化

  满族过去以玉米、稗子米、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主食品种丰富,有煮饽饽(饺子)、米饭、秫米水饭、秫米豆干饭、豆擦糕、酸汤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萨其马”和酸汤子。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马”,汉语叫“金丝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腻,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糕点。“酸汤子”是满族民间夏天喜欢吃的一种食品:把玉米泡涨后磨成糊状,稍发酸时做汤,另加以蔬菜、盐等调料,味香而稍酸,有开胃之效。风味菜肴主要有:白煮猪肉、血肠、酸菜粉条和火锅等。

  满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我国北方骑射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旗袍即源自满族,至今已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象征。

  17世纪初叶,满族人们在半耕半牧和频繁征战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宽腰身直筒式的旗袍服装,当时,旗人无论男女幼都穿,男袍叫长袍,女袍叫大衫,一般人穿的不过脚,只有姑娘出嫁时,才穿过脚的礼服。长袍按季节分为单、夹、棉、皮四种。通常是左衽、无领、四面开襟、束腰、窄袖,袖口为马蹄袖,这套服装便于骑射。马褂又称“行褂”,是套在长袍外面的服饰,高领对襟,四面开衩,长及腰部,两袖较短。长袍马褂、白袜青鞋是典型的男装,现在已退出历史舞台。而妇女的旗袍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紧身合体的流线型款式,充分表现了妇女的形体和文静贤淑的风格。现已发展成了代表中国女性特色的服装,直至21世纪仍然在世界上广为流行。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讲究同姓不婚。入主中原以后,婚俗受到汉族的影响,取缔了收继婚,婚姻仪式也渗入了汉族婚俗的许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满族的婚嫁依然保持着很多固有的传统风俗。如“问门户”(“看门户”)“小定”“返礼”“放定”“问话”。迎娶日子的前一个月,男方需要“过礼”,女方进行“开剪”。结婚前一天还需要“过箱柜”和“打下处”。娶亲有“插车”“拜北斗”“坐福”“留宿”等仪式。

  满族的丧葬习俗继承了女真人的主要丧葬仪式,主要形式有天葬、树葬、水葬、火葬等。但由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及受汉族影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土葬。过去,满族宗族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板,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家人在家谱上死人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是“报庙”了。送丧后,在坟前摆供桌、烧纸、奠酒,然后,将饽饽、肉菜一起烧掉,为“烧饭”。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满族人们在死者弥留之际更易新衣,待老人咽气后“挂布幡”、“入殓”。停灵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满族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

  满族的节日与汉族大体相同,春节、灯节、鞭春、清明节、庙会、端午节、乞巧节、中元节、八月节、重九节、冬节、腊八节、过小年等源于汉族,但在传承过程中有所发展,融人了满族自己的特点。

  六、文化艺术

  满文在清代作为“国书”在文牍中与汉文并用,并编写过历史、文学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著述,翻译了《孟子》《资治通鉴纲目》《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大量汉籍。现在保存下来的满文档案数以百万件计,是研究清初社会性质、清代历史、中国对外关系以及满语满文演变情况的珍贵资料。现存满文文献,基本上可分为四类:档案类、著译类、碑铭类、谱牒类。

  满族文学主要有作家文学、民间文学及说唱文学。早期有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著的《纳兰词》等,与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向高峰。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当代杰出的曲艺家,留下了许多出彩的作品。满族民间文学主要为神话传说,有《海伦格格补天》《天神创世》《白云格格》《天池》《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月亮阿沙》《北极星》《天神创世》《天宫大战》《绥芬别拉》《鄂多玛发》《石头蛮尼》《突忽烈玛发》《多龙格格》等。说唱文学主要有“清音子弟书”、“八角鼓”等。

  满族人能歌善舞。舞蹈形式主要有秧歌舞、莽式舞、腰铃舞、庆隆舞、庆大五魁舞、单鼓腰铃等。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较之汉族民歌,满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

  (编辑时有改动)

  

参考资料:

  1.丹珠昂奔主编:《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回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