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满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满族特色食品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2017年11月16日 阅读量:

  满族兴起于关东的白山黑水之间,其饮食特点既保持了其民族传统,同时又有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农耕民族的共性。

饽饽与酸汤子

  饽饽是北方方言,指馒头和糕点之类的食品。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食品。饽饽是满族重要的主食,饽饽的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制法也各异。春节时,做豆面饽饽,夏季做苏子叶饽饽,秋冬季做粘糕饽饽。豆面饽饽用大黄米、小黄米磨面,加上豆面蒸制而成,色黄、味香;塑业饽饽用高粱面与小豆泥拌合在一起,外面包苏子叶蒸煮即可,入口时有苏子叶的香味;粘糕饽饽用大、小黄米浸泡磨面以后,在里面包、夹豆泥蒸熟。食用时可以用油煎或蘸糖,香甜适口。著名的有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萨其玛、清东陵大饽饽等。

  在夏季,满族同胞喜食“酸汤子”,其制法是:用玉米发酵面团制成面条或面片,直接甩入汤锅中制成。操作步骤是将玉米浸泡磨成水面,用布滤去渣滓,细面入缸发酵至微酸,然后从手指上戴的漏斗形汤套中挤出长条,下沸水锅中稍煮,再盛入碗内。也可将发酵后的面团加糖搅成糊状,用勺舀从锅沿自然流入锅中间,成牛舌状,也称牛舌饽饽。食用时略带酸味,味美可口。

酸汤子(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血肠

  满族有灌制血肠的习俗。多在腊月杀猪时制作。用猪血,加盐、姜、辣椒粉、味精的调匀,灌入猪小肠之中,所用肠以不足二尺为宜,两端用细绳扎牢,血浆不可充的太满,以免煮时胀裂。煮到一定程度时要用一干净的钢针在肠上刺一些针眼,一则排放气体以免膨胀迸裂,二则掌握火候,一俟没有血水自针孔洞中渗出,即捞出冷开水或冷水中。食时片成片,可以直接夹食,也可以醮以酱油、醋、蒜泥、姜汁、辣椒油等食用。既鲜美爽口,又多食不腻,佐酒下饭均宜。

白肉

  满族人人爱吃白煮肉。白煮肉的制法是将猪肉切成大块,洗净以后用清水煮,并加入姜、葱、大料、花椒、桂皮、豆蔻等调料煮烂,吃的时候,将猪肉切成片,蘸着用酱油、醋、腌韭菜花、蒜泥、辣椒油、芥末等调成的卤汁食用,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满足群众也十分爱吃糊白肉。糊白肉是把带皮的五花肉切成大方块,把肉皮用明火烧焦、刮净、先用开水泡一段时间,捞出来控干水。再把锅里水烧开,下肉块,加葱、姜、花椒、大料,用小火煮烂。食用时用肉片蘸着调好的卤汁,边吃边喝加糖的热黄酒,肉香酒热,别有一番情趣。

  满族吃白肉是有传统的,《清稗类钞》记载:“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旗汉,无论识与不识,皆可往。……自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致敬称谢。肉皆白煮,无酱油,甚嫩美,量大者可吃十斤。”

白肉血肠(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姚伟钧、方爱平、谢定源著:《饮食风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