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瑶族 > 风俗习惯  > 详细页面

昭平瑶族的婚恋习俗 杂糅了两种民族特征

来源:瑶族网 作者:静非 2018年12月10日 阅读量:

昭平瑶族新郎新娘坐歌堂。

  瑶族网消息 昭平瑶族属于盘瑶中的一支,在当地也叫“平头瑶”,主要分布于仙迴、文竹、富罗等乡镇,他们有自己独立、丰富的语言,许多地方的瑶族兼通邻近的本地土话,生产和生活交往也比较密切,其婚恋习俗和相应的礼节仪度等也会随着结婚对象所属民族的不同而各异。有的瑶族甚至被当地的汉族所同化,甚至衣着都很少有本民族服饰的痕迹;有的瑶族则以强有力的群体文化优势同化了别的族群文化,如仙迴乡一带的瑶族村落;有的瑶族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族外婚比较普遍, 其婚恋习俗杂糅了两种民族特征,促进了瑶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与和谐理念的形成。

  昭平的瑶族青年男女在求偶心理、恋爱方式、爱情信物等方面均有自己的言说方式和意义,并融汇形成本民族共同的审美标准和集体理念。早期瑶族族男女社会分工比较明确,男子长期狩猎、耕种,女子织布缝补。如果青年男子捕获猎物最多,理所当然受到整个族群的爱戴,可娶本寨或邻寨最漂亮的姑娘为妻。如果女性编织、缝制的衣服秀美、结实,因而心灵手巧的姑娘也会被尊崇为本族群最美丽的姑娘备受青年男子青睐。可见 ,崇尚勇敢无畏的精神,勤劳善良的品德,是瑶族整个族群最基本的价值观,另外,母亲及女性长辈在女性达到恋爱年龄时常常教导她们不仅要考察男子是否勤劳勇敢,还要考察男子是否尊老爱幼、 尊敬、爱护女性,对男方家人的品格及为人处事也相当看重。

  昭平的瑶族以“能歌善舞”而在当地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多以歌代言,抒情言志。他们触景生情,遇事而歌,对歌赛歌,无所顾忌,表达爱慕,互许终身……。瑶族代代相传的约会方式也很特别,常见的约会方式是用吹树叶、折树枝、系草疙瘩等方式来约定幽会的时间和地点。在很多瑶族村寨里,长辈们甚至专门腾出村寨中富裕或空闲的房子作为男女青年聚会的特定场所,供青年男女聊天对歌,弹弦跳舞,互相交流打猎种田、织布绣花的经验。

  为了显示姑娘的心灵手巧,瑶族族姑娘会赠送心上人“挂包”作为定情信物,小伙子 则把猎物所获——一百只鸟的羽毛缀成的帽子作为信物赠送给心仪的姑娘。从此以后,信物本身就有了崇尚劳动、忠于爱情的意义。作为母亲,只要看到“挂包”、百羽帽,就可以 知道小伙子是否勤劳勇敢,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因此,母亲等长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 教导、培养儿女学会射箭、砍树、织麻绣花、当家,有的地方瑶族族男女青年相爱后,姑娘还会割一绺自己的头发赠送给男方表示永不变心、忠于爱情之意。有的姑娘的母亲及女性长辈会告诫自己已成年的女性不可以随便割自己的头发送人,这种深厚的情意只应存在于两情相悦、互定终身的人之间。有的瑶族小伙也会制作一只精巧的口弦,放进雕有花纹的弦筒,送给心上人,姑娘则会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佩带在胸前。这些爱情的信物虽然简单,但却朴实无华,从自然界中产生,伴随着劳动生产逐渐发展,获得了族群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寄寓着美好的人生体验和理想追求。

  由此可知,昭平的瑶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善于创新、善于保留、善于变革的民族,他们的美感感知非常朴素、自然、纯粹,恋爱方式与自然融通,以生存的自然语境为感知对象,重视生存现实,映现简约的生存态势。

  瑶族青年经过自由恋爱,机会成熟了就会举行婚礼。瑶族姑娘哭嫁是瑶族独特的风俗,瑶族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九天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哭唱等,哭唱的主要内容大多是:哭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嫂、姐妹别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等等,乡邻则以劝嫁为主,内容以贺新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唱,其腔调多为传统音调,口音既伤感又抒情,充满了瑶家民族风情。哭嫁歌的格调新颖,哭词长短成句,褒贬分明,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之作,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其文词巧妙,寓意深刻,内容上有对旧制度的抨击,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情感的抒发,对山川的怀念,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在不断翻新。

  昭平的瑶族婚礼与汉族传统的复杂繁琐的婚礼仪式颇为不同,重两情相悦轻繁文缛节,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远方的亲朋好友就会赶到新娘家,准备第二天的的送亲,新娘家会盛情款待这些亲朋好友。出嫁当天新娘要由伴娘陪伴梳妆打扮。之后,新娘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瑶族服饰的最大特点是五色斑斓,衣料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棉布,上面装饰有花边、丝绒、绒线、银饰和料珠)顶着瑶家特制的红盖头,由其姐妹拉着从正门走出。

  然后送亲的队伍(瑶家叫“亲家客”)开始上路。不论男女老少、长辈晚辈,新娘的父母邀请到的一般都可以去送亲,送亲时,伴娘必须撑着红伞为新娘遮阳挡雨,意为新娘的纯洁。新娘身上还会披着一块三尺六长的红布,以作路上驱邪辟邪,待将到新郎家时,新郎家迎亲队伍吹着唢呐,行接亲礼,新娘在入村的路口处要“上刀山、过火海”表示对新郎的忠贞。新郎家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由新郎家的人牵着新郎新娘,将新娘和“亲家客”接到新郎家。接着就是男女双方的亲友坐在一起,由“清水公”(婚礼仪式的主持者,也是说亲时的媒人)重复说媒时承诺女方的各种条件。没有异议后,开始拜堂。新郎新娘拜堂分为拜天地,高堂,拜兄弟姐妹等。拜天地和高堂要12拜,每一拜由6小拜组成。拜完堂后,新娘由伴娘送进新房,取下新娘顶在头上的红盖头,婚礼仪式就算完成。

  接着就是用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家客”。午餐和晚餐时,新郎方的客人(叫“老房客”)派出代表(男陪女,女陪男)用大碗酒和大块肉陪“亲家客”饮酒吃肉,大有不把“亲家客”灌醉不休之雄心。晚宴过后,亲朋好友们都会围着篝火,开始对歌,内容大多是对新人的夸奖和祝福,如““十五的月亮明又亮, 小伙子就像月亮一个样,黑夜里有颗星, 它像姑娘一样靓,瑶家姑娘作新娘, 美丽得像蝴蝶,新郎也不逊色哟, 如胸前的银牌一样闪光辉。”等等。

  第二天早晨,待双方的长辈亲属起床后,新郎新娘马不停蹄的帮忙打洗脸水,这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早餐后,“亲家客”的队伍返回时,新郎家同样吹唢呐放鞭炮敲锣鼓送出村外,一般是送到原来接新娘的地方,婚礼就算结束。

  一般婚后第4天,路远的第7天,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带上酒肉等礼物回娘家。过后,女方父母要送给女儿一只种鸡,一口锅,一把镰刀,表示以后他们要独立持家,并告诫:“父说儿该听,母说女该听”。如果是与其他民族通婚,女方家办婚礼尊重女方家习俗 ,男方家办婚礼尊重男方家习俗。

  由此可见,昭平的瑶族婚恋习俗在现实发展中更多地呈现为包容性和日常生活性,较之汉族儒家伦理文化,瑶族婚恋伦理实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想和现实合一的平等状态。昭平的瑶族是一个心灵平和,对物欲无过高要求的民族,在最能表现族群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伦理认知的婚恋礼仪中,我们可看到他们不尚奢华、不慕虚荣的品性。但是,历史形成的传统思想使他们更多地局限于狭小的天地,自我弱化、自我疏离,再加上囿于传统习俗,受教育机会不够多,眼界不够开阔,满足于简单、随意的生活,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从而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交流的频繁,瑶族同胞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不断得到改善,昭平瑶族青年男女们的婚恋习俗和婚恋理念也必将日新月异。

  

出处:瑶族网(原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