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土家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土家族简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罗中、罗午 2018年03月20日 阅读量:

  一、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贝锦卡”等,意为“本地人”或者“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自称为“毕兹萨”,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只有居住在永顺、龙山两线偏僻山区极少数人会讲土家语。深居湘鄂川黔毗连的崇山峻岭之中的土家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有8353912人,占全国总人数的7.34%,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等族。其中,湖南有2632500人,湖北有2100000人,贵州有1437000人,重庆有1398700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市等地,湖北省恩施、利川、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巴东、建始等市县,贵州省铜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德江、江口、石阡、碧江、万山等县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二、土家族的族源

  关于土家族的来源,有“僚人说”“土著说”“巴人说”“乌蛮说”“廪君说”“賨人说”“板楯蛮说”“氐羌说”“江西说”“濮人说”等。但主流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融合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形成的单一民族。

  自先秦开始,生活于武陵山区的人群被冠以“蛮”的称呼。唐代以后及其各朝对这一地区设置了羁縻州。五代以后,这些“蛮”属中,出现了被冠以“土”的族群。元朝以边疆直接治理型的土司制度取代前朝所实行的间接统治的羁縻州。清政府统治时期,中央直接委派流官掌握地方政权,完成了对土家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民国时期,大批优秀的土家儿女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卓越贡献。

  三、土家族的经济

  土家族主要聚居于武陵山区。武陵山区海拔多在400-1500之间,境内有酉水、清江、澧水、沅水、乌江等河流萦回环绕,武陵山脉横贯其中。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资源和物产都非常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以及旅游业和工业的发展。这里分布有珙桐、水杉、银杏、鹅掌楸、红花木兰、红豆杉、木莲等珍贵树种;有虎、豹、熊、狼、猴、狐狸、鹿、麂子、香獐、野猪、刺猬、乌梢蛇、菜花蛇、黄喉蛇、构皮蛇、五步蛇等兽类;有鲤、鳙、鲢、草等经济品鱼类和娃娃鱼、白鳝、鳜鱼等珍贵鱼类;有家养的鸡、鸭、鹅等禽类和野生的红嘴相思鸟、画眉、杜鹃、乌鸦、喜鹊、斑鸠、野鸡、锦鸡、百灵等禽类;有灵芝、枞菌、茶树菇、冻菌、草菇、香椿、蕨菜、葛粉以及各类野菜等山珍。同时,这里的矿藏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有锰、铅、锌、镍、钼、铜、硒、汞、磷、煤、铁、朱砂等。

  土家族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麦类、栗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生漆、烤烟、油桐、油茶、茶叶等。土家族经历了采集渔猎、刀耕火种向五谷栽培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

  土家族最早的狩猎为“禾撮”,汉语意称之“赶仗”。狩猎分为猎兽和猎禽。猎兽一般多人合作,称之为“围场”。大型狩猎活动主要在冬季进行,围场前先请梅嫦神,请好猎神后,狩猎人员在老猎头的主持下,分为理脚迹、布网、堵卡、闹山、围场各组,分工狩猎;个人狩猎则不分季节,主要方式为下套、设陷阱、下毒、枪击等。猎禽主要以溜子套、笼套、筛篮套、网套等方式。土家族主要采用渔网、罾、丝卡子、籇、鱼栏、竹夹、竹筛篮、钩、叉、照篮等器物进行捕捞水生物。

  元明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入武陵地区。这些移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也改变了生产关系,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清雍正时期,地主经济逐渐发展起来。1840年,帝国主义入侵,鸦片的种植和桐油、茶叶、药材等土特产被大量廉价收购,土家族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衰败。民国时期,土家族地区由于地主、官僚、土匪的抓丁派差、苛捐杂税,当地群众生活极度困难。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土家族地区的水电、造纸、纺织、采矿、冶金、机械、塑料、化工、建筑等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公路、铁路也得到发展;土家族的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土家族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巫术信仰阶段,后发展成为祖先崇拜为主的多神崇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八部大王崇拜、白虎崇拜、土王崇拜、梯玛崇拜等。

  从土家族的传说故事中的补所、雍妮、西梯佬、西呵佬、那乌米、里都等主人公的名字发现,远古时期的土家族多有名而无姓。由于接受汉文化较早,土家族姓名是在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接受汉族姓得来,现与汉族姓名基本无异,其姓有彭、向、田、冉、白、杨、覃、马、王、黄、张、谢、李、陈、罗、龚、庹、夏、刘、戴等姓,亦是汉族常见之姓。姓名结构基本是由姓+辈分字+名组成,取名同样讲究吉利,赋予了美好的祝福。

  土家赶年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特征之一,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或者三四天。土家族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过年了,称之为“小年”,主祭未满三年的新亡人;二十四大扫除;此后一直到腊月二十九置办年货,二十九日这天全家齐聚吃“团年饭”。

  土家族有哭嫁和“背婚”习俗。哭嫁一般在婚前半月或者3天前开始,有独哭,也有母亲、姐妹陪哭,主要内容是感激父母长辈养育之恩、哥嫂弟妹的关怀之情、哭诉少女时代的生活逝去的悲伤和对新生活的迷茫与不安等。哭嫁歌不仅是土家族婚俗中的礼仪和程序,还成为了土家族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唱腔是世代相传的,唱词是新娘和陪“哭”姐妹们即兴创作。“背婚”即新娘由其亲属背负到男方处,改土归流后,新娘有亲属背到大门口,然后坐轿、步行或者坐车。结婚时,还有对歌、“夺床”、“回门”等习俗。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后改行土葬。在丧葬仪式上,清江流域土家族跳萨尔嗬,又名“跳丧舞”;酉水流域土家族请土老司念经超度。清江流域的“跳丧舞”与主要流行与酉水流域的摆手舞相对应,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

  五、文学艺术与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独具一格,土家族的歌谣和诗词在历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诗人模仿土家族民间歌谣所作的《竹枝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美术组成了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土家族的民歌形式多样,有薅草锣鼓歌、摆手歌、长篇叙事歌、哭嫁歌等;山歌有采茶山歌、打柴山歌、放牛山歌、赶马调、赶仗歌、打杵歌、号子等;器乐有“打溜子”、“咚咚喹”等打击乐和吹奏乐;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阳戏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跳马舞、八幅罗裙舞、玩耍耍、秀山花灯等。土家族的传统工艺主要有土家织锦,其具有粗犷洗练、结构饱满、色彩艳丽、图案奇特的艺术特点。

  (编辑时有改动)

  

参考资料:

  1.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丹珠昂奔主编:《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回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