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哈萨克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飞针走线,哈萨克族绣娘顶起“半边天”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燕玲 2017年11月02日 阅读量:

巴合提古丽展示她正制作的民族刺绣坐垫套

  一见到古丽江,笔者怎么也不会想到,刚满23岁的她会是新疆新源县阿勒玛勒乡刺绣加工合作社的负责人,还是40多个绣娘的经纪人。她的年收入比种地和放牧的几个哥哥都高,还没出嫁的她就靠刺绣撑起了家中“半边天”。

  古丽江20岁时进入新源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了两年刺绣,毕业后自己创业,开了刺绣店。因为技术好,花样新,四邻八村的乡亲们都愿意找她做活。她忙不过来时,就组织村里会刺绣的妇女们来做,她负责技术和销售。3年后,古丽江已成了40多个绣娘的经纪人,在旅游旺季,月收入3万元左右。

  不久前,笔者来到阿勒玛勒乡刺绣加工合作社采访时,看见绣娘巴合提古丽正在绣一个色彩艳丽的坐垫套子。40岁的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按哈萨克族习俗,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妇女只能烧奶茶带孩子,围着炕头和灶头转。现在,我们有了技术,可以和城里的女人一样,早晨起来把家务活收拾一下,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到这里来做刺绣活,中午回家休息,下午再来接着干活,一个月也有1000多元补贴家用,感到自己在家里更有地位了!”绣娘巴合提古丽笑着说。

  新源县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要人口的县,其中哈萨克族妇女祖祖辈辈都有刺绣的习惯。但长期以来,小到手绢、荷包、衣服,大到被褥、壁挂等,这些刺绣作品仅供自己家庭使用,偶尔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随着新源县旅游业的发展,如今,这种民间刺绣以细致的做工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逐渐成了旅游市场的热销品,成了当地定居牧民家庭创收的重要来源。

  在别斯托别乡阿什勒布拉克村扶贫刺绣基地里,吾丽努尔正神情专注地在一张花毡上飞针走线,花毡上已描出了一束鲜花的轮廓,其中两朵已经“盛开”,生动而鲜活。她身旁,已经有一摞这样的刺绣作品,这是吾丽努尔20多天的劳动成果。吾丽努尔说:“来这里之前我在家里带儿子、干家务活,家庭收入全靠男人一个人放牧,生活压力很大。现在,我每个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挣的钱拿来补贴家用,感觉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更大了,也更受家人尊重了!”

  笔者看到,砖混结构的扶贫刺绣基地宽敞又明亮,里面有30余台电动绣花机、6台电动缝纫机,还有1套大烫台。新源县扶贫办主任徐文正介绍说,去年4月以来,这里共举办刺绣培训班10期,培训哈萨克族妇女270人。刺绣基地与别斯托别乡“半边天”刺绣合作社合作,基地负责生产,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根据生产的不同绣品给绣娘发放计件工资。自基地运行以来,妇女们的月人均最高收入达到1万余元。

  近年来,新疆新源县别斯托别乡、坎苏乡等乡镇在哈萨克族传统刺绣文化上下功夫,现在已经建立了5个刺绣基地。这些乡镇的贫困家庭约一半收入都来源于家庭主妇的刺绣。已经有超过5000名哈萨克族妇女以刺绣为职业,她们中绝大多数还持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她们靠民族文化撑起了“半边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