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傈僳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傈僳族简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鲁建彪 欧光明 2018年03月19日 阅读量:

  一、民族概况

  傈僳族属于古氐羌人后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汉文史籍中,曾称之为“栗粟”“卢”“栗些”“力些”“栗苏”“栗”“力苏”“力梭”“黎苏”等族称,傈僳族在1954年民族识别中被首批认定族称的38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傈僳族人口为70余万。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早期傈僳族没有文字,只能口耳相传、刻木记事。20世纪初以来,傈僳族创造了四种文字:音节文字、老傈僳文(西傈僳文)、框格式文字(东傈僳文)、新傈僳文。

  历史上,傈僳族先民历经多次迁徙。新中国成立后,傈僳族固定居所,不再有大面积的迁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昆明市、临沧市、普洱市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等12个州市的80多个县。

  二、族源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部分古氐羌人在数千年里不断迁徙,不断与当地人们相融合,称呼不一。至唐朝初期,傈僳族先民“栗粟蛮”和“施蛮”“顺蛮”从“乌蛮”中分化独立出来,并在滇西北、川西南地区崛起,逐渐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的身份,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唐宋时期,傈僳族主要是由现在的剑川一带向西、东北及其西北迁徙,迁徙到迪庆、怒江、永胜一带,其迁徙的方向多是由东部到西部。元朝时期迁徙的方向多是由东部向西部。明朝以后,傈僳族曾发生过三次大的迁徙。傈僳族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迁徙之后,其人口分布重心不断地从东部往西部迁徙,从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以东的今川滇交界地区转移到了怒江峡谷。其后,部分傈僳族顺怒江迁徙南下,到保山、德宏,一直到缅甸、泰国,但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地区仍是傈僳族的聚居区。

  三、社会经济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傈僳族根据其居住地区地形地势、自然生态条件及作物种类等因素的不同,将耕地分成轮歇火山地(35%)、锄挖地(25%)、半坡缓坡牛犁地(35%)及水田(5%)四种类型。傈僳族主要以农耕为主,兼有采集、狩猎等经济文化类型。农作物品种繁多,有数百种。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高粱、荞麦、大麦、小麦、稗子等;豆类有黄豆、蚕豆、豌豆、四季豆、饭豆、绿豆、芸豆、树豆等;瓜果蔬菜类有黄瓜、冬瓜、南瓜、洋芋、萝卜、蔓青、茄子、青菜、小白菜、辣子等。

  四、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傈僳族宗教信仰主要分传统宗教(原生性宗教)和外来宗教(传入宗教)。传统宗教是傈僳族原有的宗教;外来宗教是19世纪末由外国传入。傈僳族的原生性传统宗教有以下几种形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占卜等。传入宗教主要有:督教新教、天主教等。傈僳族保留有浓厚的原生性传统宗教观念和虔诚的宗教信仰。

  傈僳族以玉米、土豆、荞麦、大米为主。其中,最具特色的有包谷砂稀饭、烤乳猪、以及各类山珍,如各种山野菜、菌类、野味等。傈僳族的酒种类较多,主要有糯玉米酒、玉米酒、糯米酒、米酒、旱谷酒、高梁酒、荞麦酒、蜜酒等。傈僳族的婚丧喜庆、迎来送往、亲朋聚会、建新房进新房以及逢年过节等,均少不了酒。傈僳族在饮酒中创造了酒德、酒规。

  傈僳族人一生中要经历几次命名。出生不久要取“魂名”,在未成年前使用;上学读书时要取学名,学名要在上学期间、与外界联系或在外地工作时使用;结婚时要取喜名;生儿育女后以第一个儿女的名字加“扒”(父亲)或“妈”(母亲)字代替父母的名字,不再直呼父母名。

  傈僳族人们喜穿传统服饰。怒江一带的傈僳族妇女传统上衣为右衽收腰的短衫、夹袄,下身穿长及脚踝的百褶裙。兰坪、泸水及福贡南部的傈僳族妇女还喜欢在右衽花麻布短衫外着一件平时背东西时垫背用的长尾无袖无领花麻布褂子,下身多穿长裤。维西一带的傈僳族妇女上衣多为用细白麻布或棉布缝制的长袖大襟长袄,外罩紫红、黑色或天蓝色坎府。女性饰品主要有:欧勒(帽子)、欧特(头帕)、里地(颈饰)、拉本(胸饰)、娜课(耳环)等。

  各地傈僳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喜欢戴黑布或蓝布包头(欧特),外衣是黑白条纹的麻布长衫,长过膝,上开大襟,无扣,短领或无领,长袖镶黑边,腰系线织布彩带,并缀有圆形贝饰,长衫后开衩。内衣为对襟长袖短领衫,裤子为宽大裤,且大都为长过长衫的长裤。成年男子普遍喜欢在腰的左侧佩带长刀、短剑或砍刀。傈僳族的住房形式主要有“干脚落地房”、木楞房、土墙房等。

  僳僳族的传统是恋爱自由,婚姻包办。傈僳族婚姻一般先择偶,后进行订婚仪式。经过择偶、订婚程序后,就着手准备婚礼。结婚仪式在男女两家都举行,只是男方家的仪式比女方家的要隆重得多。婚礼时间一般要持续三天三夜。第一天是远道而来的亲友集中,以歌舞的形式叙旧谈心,祝贺主人家儿女成家;第二天主要接新娘到新郎家,并举行婚礼仪式;第三天吃过午饭后,客人陆续散去。结婚数天或十多天内,新婚夫妇要带着酒、肉等礼品回新娘家“回门”。待返回男方家时,新娘的父母、亲人还送给小两口一只鸡、一口锅、一口猪和一些生产工具,以表示小两口将开始独立地持家立业。

  傈僳族的丧礼程序一般有洗浴穿戴、停尸、报丧、出殡安葬等程序。停尸时间一般为两三天,少则一天,多则七天,期间为逝者跳丧舞、哭丧、守灵。出殡的日期选在属兔、猪、猴、蛇、鼠和鸡日,逝者遗体在出殡的前一天或当天凌晨择时入殡,年高老人入殡时间可靠后一点,入殡时要再送一些钱,并将钱的一角烧出一个洞。傈僳族人崇尚土葬,各村寨和家族都有自己的坟地,只有个别地方,对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

  禁忌有:忌生产劳动,忌食辣椒、生姜和葱,忌大声说笑、唱歌、跳舞、娱乐,忌猫从遗体、灵柩上蹿过;不能用铁器作为入土的陪葬品,棺材也不能使用铁钉;忌属龙日安葬死者;守灵期间,家属不能洗脸、洗脚和梳妆打扮等。

  傈僳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具有浓郁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阔时节、澡塘会(春浴节)、刀杆节、射弩会等。

  五、文学艺术

  傈僳族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乐器。傈僳族的民间歌曲主要有木刮、摆时、优叶、切我、礼俗歌、然尼菊等民歌曲调。傈僳族的民间歌谣主要有古歌、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儿歌等种类。反映了傈僳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傈僳语将舞蹈称“瓜其”,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及同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如《生产舞》《割谷子舞》《播谷子舞》《婚礼舞》《洗衣舞》《阿尺莫刮瓜其》《鸡吃食舞》《猴抓虱舞》《鸽子喝水舞》《鸟王舞》等。傈僳族乐器主要有“起奔”“处出”“菊律”“吉资”等。

  傈僳族神话,按其所表现的主题可以分创世神话、自然神话、人类再生神话、图腾神话、英雄神话等。主要有《木布帕木布帕》《猕猴变人》《开天辟地》《天、地、人的来历》等传世神话;《太阳和月亮》《天狗吃月亮》《日食的来历》《彩虹》等自然神话;《洪水滔天和兄妹成家》《傈僳族的由来》《天翻地覆的故事(创世纪)》等人类在生神话;《猫头鹰氏族的来历》《虎氏族的来历》《熊氏族的故事》等图腾神话。傈僳族的民间传说是以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风物等为根据,以口头创作并以口传方式传播的叙事作品,主要有关于木必扒、恒乍绷、勒墨夺扒等的传说。傈僳族民间故事主要有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动植物故事、寓言、笑话等,如《狗找朋友》《老熊和蚂蚱》《牛为什么没有上门牙》《兔子和熊》《马为什么不会长角》《“漏”的故事》等。

  (编辑时有改动)

  

参考资料:

  1.丹珠昂奔主编:《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回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