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中华民族 > 中华民族研究  > 详细页面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彰显其国家属性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立哲 2018年06月27日 阅读量:

  近日召开的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提出,“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视野”。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就在于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是在国家建构中相沿成俗,在国家属性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概而言之,国家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之本体。脱离国家属性这个本体,一切民族问题、边疆问题都无法显微阐幽、圆满解决。

  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属性的本质特征

  有学者梳理了对我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六种界定:一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历史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三是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四是认同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五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六是国际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笔者认为,就上述各种研究视角而言,都无法说明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六种界定,都只是从不同角度述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种方式而已,无法真正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内涵,是在国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来看,殷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秦代“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汉代之后持续千年的“整体国家观”、甚至鸦片战争后“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民族意识”,均视国家为统一政治有机体,并通过政治能力将国家观念转换成法律、制度及政治范式,进而支撑国家存在、国民行为,由此进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历史进程。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汉朝末年、五代十国、南北朝、元代、清代等时期,尽管都曾出现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治实体,但谁都没有想过从我国的版图上分离。相反,分裂各政权都钩深图远、自诩正统,试图用文化、战争将其他力量纳入麾下、实现统一。可以说,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之所以能够形成多元迥异的文化意识,并能够将这些相异共存、秉新承传的不同人群凝聚重塑为多民族共同体,都是由于王朝政治的国家属性,从而形成“异种文化意识偏移核心价值观,甚至远离国家统治中心,但却存养于整体国家概念的范畴之内”的格局风貌。对此,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作出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的基本论断。该论断用历史叙事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演化实际描述为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多元群体交融交汇的历史嬗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从历史、地理,或从民族、文化角度述说共同体概念,都必须蕴涵国家属性的内在张力,而国家属性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属性的形态内涵

  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以国家主权为核心,建立起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共荣的组织框架;以公民权保障为基础,通过政治共识凝聚社会力量结成共同体。国家属性是现代国家基本特点的抽象概括,决定了民族共同体观念成为国家建构的基础前提、国家维系的思想保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界定、内涵、调整、新形态共同体锻造等重要环节,国家属性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作用都只能在国家的基础上说明。作为国家属性的政治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相对于国家而言的。离开国家这个本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就无从谈起。既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也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尤其要注重对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边疆治理与国家治理关系的分析和论述。

  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能忽略国家属性这个本体。国家属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影响是根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也只能归集到国家属性的基本框架中才可以得到客观阐述。

  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不断变动的存在。在民族问题、边疆问题日益突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的治理方案既不能“西风压倒东风”、采用“拿来主义”,也不能“墨守成规”、“封闭僵化”,而要历史辩证地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根据形势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塑造共同体意识的新形态、新内涵,以适应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发展的需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属性的现实价值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来看,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解构,可以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架构与边界,从而进一步拓展共同体意识的表征再现,进而增强共同集体记忆的寻回。笔者认为,国家属性的建构演变,促成了民族意识的起源;而民族意识的发展,也提升了国家属性的建构能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属性所追求的是创造一种体现“元价值”的“整体观”,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并非单纯的意识形态问题,同时还是国家属性的构建问题。现代化治理在努力提升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的同时,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为标尺,检验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重大节点,从而将结构优化、制度完善、国家认同统一起来。在这种“双重互建”过程中,开创了“国家认同”新维度、消解了不同民族间的认同冲突。通过张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属性,可以对抵御极端思想和境外渗透工作发挥直接作用,进而打造维护国家统一的心理长城;还可以合理安排国家、个体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解决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选择与归宿的矛盾与冲突。要积极整合好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等不同层次的认同意识,在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努力清除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积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各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国家治理的思想、政治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实证调查及其法治化研究》(项目编号:16AZZ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