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中华民族 > 中华民族研究  > 详细页面

专家学者研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清俐 王梅琳 孙秦敏 2018年12月11日 阅读量:

  近日,“2018年泰山学术论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会议在山东省日照市召开。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社等40余家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需要学界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之上,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推进机制”等时代课题进行深入探究。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季正聚强调,当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是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传统文化为基本依托和重要资源,着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和现代化。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田克勤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中国文化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其在“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开中国特点来谈论马克思主义、来谈论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都没有实际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在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发展中,实现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在题为“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一方面,要认识到今天继承和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要明确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发挥着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而近代以来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立胜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建,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认真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入手,将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日常化。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杨凤城在题为“增强时代意识,深化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研究”的主题报告中,从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两个维度,论述了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永贵作了题为“文化自信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创新”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是要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力量,核心在于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认同和践行问题;前提就是要解决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更要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抢占文化领域的制高点。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在题为“中华民族的创新禀赋及其当代开显”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塑造了一个拥有强大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中华民族,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禀赋的当代开显给予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追求创新的民族自信以及善于开启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之源。

  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