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兴边富民  > 详细页面

民主改革促发展 家国情怀铸楷模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60年历史变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玉麦精神”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课题组 2019年05月27日 阅读量:

  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与印度毗邻,平均海拔3650米,一年中10个月有积雪,日均光照不足2小时。在西藏民主改革前,由于受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封建农奴制度的束缚,玉麦乡的发展十分落后。随着民主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玉麦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0年来玉麦乡的历史变迁彰显了西藏民主改革的伟大意义,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创新性、优越性。

  一、民主改革翻开玉麦乡历史崭新的一页

  玉麦乡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属于隆子宗;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析置玉门乡,属扎日区;1960年,更名设立玉麦乡,属扎日区;1969年,玉麦乡改为玉麦公社,属扎日区;1979年,玉麦乡随扎日区划归隆子县管辖。

  民主改革前,长期在玉麦生活的有20余户约300人。当时的玉麦人都是奴隶,没有自由,就连生死权都掌握在雪山背后的奴隶主手中。那个时候的西藏,官家、贵族及寺院上层僧侣形成的三大领主霸占了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并占有大量的农奴和奴隶。农奴和奴隶终年不得温饱,领主可以任意役使甚至杀害他们。

  上世纪50年代末,西藏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玉麦乡的历史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农奴从此站起来获得了人身自由,分得了土地,成为了生产资料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民主改革后,广大藏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度认可,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玉麦乡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上世纪90年代,玉麦乡以牧业生产为主,兼顾发展竹编等副业,人均年收入700多元。受气候条件影响,玉麦乡不产粮食,国家每月给玉麦乡提供人均45斤的粮食。1999年,玉麦乡的人均收入超过了西藏农牧民的平均收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电也走进了玉麦乡的家家户户。2004年,全乡总收入10.8万元,人均收入3541元,其中现金收入2000多元。2008年,玉麦乡人均收入达到5552元,位居隆子县11个乡镇之首;2009年,该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9212.9元,人均收入6247元,同时实现了白菜、萝卜、马铃薯等多种蔬菜自给自足。据2017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玉麦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90.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5803.6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入研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根本大计,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玉麦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鲜活例证。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17年,玉麦乡通往外界的新山路全线贯通,交通条件改善使玉麦人民迎来了第一个没有“冬藏”的冬天;2017年底,玉麦乡国家电网电力线路全线贯通,2018年2月,玉麦乡国家电网工程提前合闸送电,玉麦乡群众用上了大网电;2013年,玉麦乡实现移动通信3G网络覆盖,2014年实现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2017年实现百兆宽带普及,玉麦乡与内地一样也流行用起了微信和支付宝;2018年7月,玉麦乡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正式投入运行,玉麦乡没有气象监测的历史从此画上句号;2018年4月,《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小康示范村村庄规划》出台,2018年6月,玉麦乡边境小康乡村项目投入建设,当年10月底,玉麦群众搬迁住进了新房。

  社会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是常住人口持续增加。1979年至1996年期间,全乡只居住着1户3口人;截至2018年底,全乡有56户197人。二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7年,玉麦乡有1个教学点,在校就读学生12人,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从西藏大学本科毕业。三是社会保障事业成果喜人。如今,玉麦乡农牧民群众均按政策标准享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牧区合作医疗惠民政策,享受边民补贴、生态补偿和草场补助等政策。2018年5月,西藏首个基层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在玉麦乡建成。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健全。玉麦乡卫生院进一步建设完善,共有医务人员3名,玉麦乡邮政所成立,中国农业银行“掌上银行村”在玉麦乡正式挂牌。

  二、家国情怀铸就玉麦精神

  民主改革初期,西藏各地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地方都有了公路,生活、生产条件迅速改善,玉麦乡原先的住户陆续迁出重山阻隔、偏远闭塞的玉麦。到1962年,玉麦乡只剩下包括桑杰曲巴在内的3户牧民。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玉麦百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决定将玉麦百姓整体内迁到生存和发展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83年玉麦老百姓整体内迁。1984年初春的一天,随大家一起内迁的桑杰曲巴老人得知有印度人进入玉麦地区,他没有任何犹豫,当天就带着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返回雪山之北的玉麦居住,从此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守护着玉麦的每一寸土地和一草一木,谱写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爱国赞歌。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央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守边的历程,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发展到2017年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十九大闭幕后的第四天,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和央宗姐妹回信,对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对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达了谢意,并勉励广大农牧民扎根边陲,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卓嘎、央宗姐妹“时代楷模”称号。

  为深入研究玉麦精神、弘扬玉麦精神,在国家民委的指导下,西南民族大学成立“玉麦精神”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课题组,对玉麦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典型事迹等进行了系统收集与整理,将玉麦精神的内涵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忠贞精神;二是家国情怀、守土有责的爱国精神;三是不计名利、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四是敬畏自然、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五是怀揣梦想、追求幸福的奋斗精神;六是言传身教、自强不息的家风精神。

  新时代需要玉麦精神。课题组建议,在玉麦修建一座乡史馆,让后人倾听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三人的故事,传承玉麦精神,让玉麦乡史馆成为玉麦精神的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