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语文研究  > 详细页面

印度的语言整合政策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杨晓萍 2018年08月07日 阅读量:

  语言政策往往被视为观察一国民族整合能力的窗口。长期以来,基于对民族的片面理解和对单一族裔的追求与向往,使种族主义、同化主义看似变得正当且合理。这种同化主义表现在语言政策上,即是对单一语言的追求。对多民族国家而言,这种将基于民族国家理论上的“国家(民族)整合”等同于“同化主义”的理解是危险的。用一国较为普遍的语言文化认同作为抹杀民族认同差异的手段,否认民族差别,人为制造“国族”,无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实践中,当“民族”通过“国家”实现其整合的时候,它无疑成为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适应者和体现者。对内,它能使原来彼此隔绝的各个局部整合为整体,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曾经并至今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语言上,国家整合其实并不是指拥有唯一的语言,而是指要接受和承认各民族有使用自已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权利。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印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分属于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印度独立前,语言的划分只有两种:英语和当地语。独立后,印度开始致力于语言主权的本地化,1948年的立宪会议上,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地语被接受为官方语言。同时宪法规定,印地语为印度联邦的官方语言,英语作为全国通用语言只能使用到1965年1月25日,此后,将以印地语为唯一官方语言。

  然而,由于民族众多,在印度实际使用印地语的人在全国居民中的比例其实不足一半。在这种背景下,1952年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建议,学生应该学习母语,即各邦地区性语言;联系语言,如印地语;以及其它任何古典语言,如梵语、巴利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在此基础上,1956年印度中央教育顾问委员会才提出了一个《三语方案》,并于1961年被印度政府接受。印度教育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三语模式”,建议三语应该包括:母语或地区性语言;印度联邦官方语言(印地语)或附属官方语言(英语);除前述以外和不同于作为教育媒介的一门现代印度语言或外国语言。

  在实践中,以印度教中上层为多数组成的印度政府,首先选择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和国家共同语;其次,为继续保证印度教中上层接受西方式的精英教育,垄断文化和权力资源,政府确定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和学校主要教学语言。其他许多民族语言只能成为各邦官方语言和部落语言。

  这种对印地语和英语的态度也反映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资源配置之中。具体而言,以公立学校为例,目前印度的公立学校主要分两类,即英语学校和印地语(或地方语)学校。前者从一到十二年级都用英语讲授各门学科,同时开设一门印地语(或地方语)课;后者从一到十年级用印地语(或地方语)讲授各门学科,同时开设一门英语课。从十一到十二年级,学生分为理科班和文科班,理科班改用英语授课,文科班继续用印地语(或地方语)授课,同时开设一门英语课。总体看,公立学校的设备、师资和教学质量普遍低于私立学校,但收费低廉,学生大部分来自普通人家,约占适龄少儿的90%。印度的私立学校一到十二年级基本都用英语授课,同时开设印地语(或地方语)听说读写课,而在印度一些偏远的山区,仍使用当地的部落语言进行教学。

  “三语模式”在保持“以印地语和印度教整合印度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主旨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官方语言、规划语言和列表语言”三个项目来调和印度语言多元化的现实,也是印度不同语言群体相互竞争的特殊产物。

  与英属印度时期的语言政策不同,“三语模式”不仅确立了印地语为印度联邦官方语言和国家语言,而且确立了印度各邦官方语言。根据印度宪法,17种印度语言被订为表列语言。所有印度语言中,作为教学语言的仅有58种,其中有21种被认定为有教养的文学语言和官方语言,并作为第一、二、三语言使用。这些语言包括:阿拉伯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英语、法语、古吉拉特语、印地语(北印度语)、坎纳德语、卡什语、孔坎语、马拉亚拉姆语、曼尼普尔语、马拉地语、米佐语、奥里亚语、波斯语、旁遮普语、梵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乌尔都语。相比之下,大量的部落语言受到忽视。

  虽然宪法规定印度公民享有平等的语言权利,然而,官方语言、国家共同语言和“列表语言”的确立,却证明了语言等级制度的客观存在。所有印度语言处于语言等级结构序列中,从上至下依次为,英语、印地语、地区语言、部落语言。语言地位的不平等意味着语言使用者的权利不平等,而事实上,只有保证所有民族享有平等语言权利的民主制度才有可能避免语言的衰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