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语文资讯  > 详细页面

库尔班·尼亚孜:用语言架一座通往现代文明的桥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国欣 2021年01月04日 阅读量:

  语言文字是传承文明的载体、交流感情的纽带、沟通思想的桥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实生活中,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历练了能力,提升了素质,从而拥有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为进一步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本报从本期开始推出专栏,集中报道一批各族同胞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故事,讲述他们的收获与感受。

  如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17年前,当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家底在家乡办学校,挨家挨户劝说孩子们来读书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到这么大的肯定。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15年4月,伊麻木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是制约少数民族发展的一大障碍。”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了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积蓄6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一所用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最终,有80多个孩子来报名。

  学校刚开课的场景,库尔班·尼亚孜记忆犹新:许多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门槛往外溜。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教师们试着用国家通用语言唱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1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1年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17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800多名在校生。90%以上的毕业生,考上了新疆内初班,很多学生后来还上了内地高中班,考上了满意的大学。2016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

  “人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在儿童时期,这一阶段是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黄金期。”库尔班·尼亚孜说。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库尔班·尼亚孜常对师生们讲:“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库尔班·尼亚孜作为“改革先锋”,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大会对他的评价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库尔班·尼亚孜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