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风俗 > 禁忌习俗  > 详细页面

禁忌习俗之语言禁忌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闫文曦 2018年09月19日 阅读量:

  语言本来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人们利用它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彼此之间的了解。但是人们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更为复杂。当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障碍,不能彼此沟通时,人们就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殊功能,想办法打通这种关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于是有关语言的禁忌便产生了。

  所谓语言禁忌,一方面表现为把语言作为灵物来崇拜,另一方面表现为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或代用。

  语言禁忌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如对长辈和自己所尊敬的人,不能直呼他的名字,要用尊称来代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生、老师都是用委婉语言表示的尊称。一个人的名字,本来是一种符号,但在具有禁忌心理的人看来,它具有特殊的意义。人的灵魂就附在名字上,所以实行巫术的人,往往默念仇人的名字,咒其死亡。

  古老的部落在战争中大声呼喊部落祖先的名字求其保佑。信仰佛教的人,在遇到危难时,口念“阿弥陀佛”,这都表示相信语言有超人的力量。

  “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人的死和动物的死,性质是一样的。但“死”用在人身上有感情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们是忌讳言“死”的,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说“让某某不得好死”,“你小子总有一天让汽车撞死”,完全是含有诅咒意味的,表达了说话者的感情。由于语言禁忌的结果,产生了许多“死”的同义词,如“崩”(天子)“薨”(诸侯)、“碎”(大夫)、“卒”(五品以上官员)、“死”(一般老百姓)、殇(未成年)。民间还有许多俗称如“去世”、“过世”、“病故”、“亡故”、“仙逝”、“辞世”、“谢世”、“安息”、“永别”、“无常”(回族用语)等。总之,直言死是不尊重,且刺激家属感情的,所以要用委婉语言来代称。如果是自己一向鄙视的人死了,称死不足惜,还较强调感情说“他可死了”,就不存在语言禁忌的问题。

云南农村农家门户上挂吞口避邪(左、右图)

  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出现语言灵物崇拜。其表现形式是符、咒。符、咒是运用语言进行巫术活动的产物。过去农村死了人,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要在房屋四壁上贴符;盖房上梁时在梁上贴符;孩子生病到寺庙里求符,用红布缝起来带在身上。符是一种奇特的图画,充当“文字”符号,代替语言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咒是口头语言禁忌,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一旦使用,认为会置对方于死命。现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圣经》、《古兰经》、佛教经典,都被当作语言灵物来崇拜。过去有些善男信女请人或自抄经书供献于佛寺。藏族信奉喇嘛教,信徒们手持“转经筒”,口诵“崦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都是崇拜语言灵物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