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节日 > 民族节日概述  > 详细页面

生态博物馆里过春节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列来拉杜 2020年01月17日 阅读量:

邻近中午,人山人海

比赛在芦笙伴奏声中拉开

身着传统服饰的男青年

  我国各地过苗年的时间不一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在春节过苗年的苗族同胞,仍然保留他们的传统习惯,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准备丰盛食品,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初一到十五举行“踩花山”、“跳场”、“跳年”、“吃排家饭”等各种传统娱乐活动。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来到贵州省西北部大山深处,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里,与苗族群众度过了一个愉快节日,参加了他们的传统跳花坡活动。这支苗族属箐苗支系,生活在梭戛乡十二个村寨,由于很好地保留其独特的传统习俗及生活方式,而受到人类学家等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跳花坡的头天晚上,我到梭戛,住在老乡家,向他们了解了许多传统文化。第二天早上,村民们很早就开始梳妆打扮,家里或院子成为她们的梳妆台,人们三五一群,相互帮忙,她们或是母女,或是姐妹,或是挚友,梳头,戴发饰,穿新衣,忙得不亦乐乎。一边穿戴一边说笑的人们,不时照一照镜子,并说着谁的服饰最美之类的品评。花时花力的戴头饰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妇女们把一个牛角形大木角捆在脑后,一人拿大木角,一人帮忙缠线和假发,据说木角上缠的这些东西有十几米长,十多斤重。个把小时后,一个牛角状的漂亮传统头饰就完成了,有人以牛角似的这个头饰,形象地称他们牛角苗。

  临近中午,我跟随村民匆忙赶到跳花坡的地方,这是一块不大的平地,四面环山,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不一会儿已人山人海,盛装的青年男女们,有的手拿芦笙,有的提着收录机,或背着还没有穿戴的银饰。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姑娘们的服饰,她们身穿有蜡染图案的精致上衣,背后披着长至小腿绣满图案的后披,腰间配着羊毛兜。下身穿长至小腿的麻布百褶裙,头戴用头发和麻线绑在脑后牛角似的大木角,走起路来,神采奕奕,特别吸引人。

  演出开始后,各参赛队伍轮流表演,这些活力充沛的年轻人随着队友吹奏出轻快的芦笙调子,手持花帕起舞。舞步并不复杂,但动作与队形变化多。他们围着场中的杉树起舞,有时,以杉树为中心围成三四重圆圈,跟随拍子跨步、转身、起跳,向上、下、前、后挥动手帕,女孩子间歇地手撑着腰间左右轻摆臀部;有时,排成三四排直行,一同转身、抬脚、摆手,充满青春气息。舞蹈结束之时,有些队员向杉树下跪,举起芦笙或手帕,有些队员向杉树鞠躬,他们都一同齐声欢呼。

  蔚蓝天空下,昔日寂静的跳花场,变成歌舞的海洋,参加跳芦笙舞比赛的年轻男女尽显青春活力,把节日的气氛推至最高峰;场边山坡上,站满观众,这些喜欢热闹的人,跟随赛场精彩情况,送出热烈掌声。不管来自哪里,有多大年龄,赛场上的每个人都成为节日的主人,真切感受发自内心的喜悦。在年复一年节日文化的强大磁场下,祖先规训、古老文化经验不知不觉地传授给了他们,也塑造了他们和别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性格。

  下午,比赛结束时,胜出的队伍可以分得挂在跳花场中央的杉树上的红色布条,他们把布条绑在芦笙上,威风地在众人前展示。场中的杉树亦是他们的奖品,他们合力把杉树砍下来带回村寨内。跳花坡场上,人们或闲坐或站在山坡上聊天,或在摊旁品尝炸粑粑、炸薯仔、面条、甘蔗。年轻的小伙姑娘们当然也不会错失良机,寻找合意的心上人。傍晚时份,太阳快要下山,人们或带着一天收获,或怀抱来年梦想,陆陆续续离开跳花坡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