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作品评介  > 详细页面

一部多维展示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文学力作

——评吴仕民的长篇小说《佛印禅师》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王铁志 2020年12月07日 阅读量:

  近日拜读了吴仕民先生的新作《佛印禅师》,看到网上刊出的一些评论文章,对西南民族大学张华志先生该书具有宗教人类学价值的评论颇有同感。西方社会学、人类学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许多研究范式,除了用理论研究和阐释中国社会问题外,还有一种就是用小说或文艺作品展示社会现象和问题。如林耀华先生的《金翼》就是用小说讲述了一个传统家族的兴衰故事。

  吴世民先生的《佛印禅师》,通过北宋著名佛教大师佛印一生的传奇经历,讲述了他一生潜心修行、精研佛学、行善济困,成为一代佛学大师的历程以及与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名流密切交往等故事,表现了佛教与社会、佛教与国家、佛教与儒学和道教的关系,透过这些精彩的故事,反映了作者用当代视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这部小说既充满文学作品的灵动和美感,又显示出理性思索的光辉。用抽象思维来阅读这部小说,也可以看作是部宗教人类学的文学作品。

  作者选择这个题材,表现了他的胆识和勇气,也表现了他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高度技巧。在小说中,作者是通过几个故事线索,多个维度来表现这些内容的。

  一是通过细致的描绘,反映了寺院僧人的生活,如饮食起居、学经辩经、闭关修行、考经答辩等活动,把一般外人不太了解的寺院生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是反映佛教文化基本知识,如了元在考试答辩中的巧妙回答,诸如世上有几个观世音菩萨、敲木鱼的意义,对有求必应、因果报应等所做的佛学义理阐释等等,也起到了消除人们用世俗眼光看待佛、法、僧产生的一些认识误区的作用。宗教是延续千年仍存于世的社会现象,其中也包含一些积极的文化内容,正确阐述宗教文化知识,对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宗教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是通过塑造与佛教结缘的各类人物的形象,如送子还愿的林氏父母、盲从信佛的樊雄母亲、拜佛为发财的祁通、为消除心魔的樊雄、为子女健康富贵的庞员外、为感恩捐献寺庙建设的寒芸等等,反映了信徒拜佛的不同动机、目的和心态,以及世俗社会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四是通过仰山历险,表现了佛教与民间信仰(山神庙,在坏人操纵下演变成杀人越货的恶势力)的关系。书中说道:“寺也好、庙也好,皆属大宋朝廷管辖之地”。“国法乃网,可收罗天下;佛法乃笼,只收束寺与僧”,这些精辟的语言,显示了国家力量和法律对宗教的约束作用。

  反映宗教生活,难点在于如何反映宗教理论。宗教理论中除了神学外,也包含古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和人生经验、道德规范等等。其中的宗教哲学,既有唯心的成分,也有些朴素的正确认识。如何选择和表现这些内容,反映了作者的高超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通过多维度表现这些内容的。

  一是表现人而不是表现神。作者呈现的佛印形象,没有对万能神的崇拜内容。佛印虽入佛门又不脱离世俗生活,关怀芸芸众生,表现的更多的是佛心禅性,修行所能达到的至纯至善意境。特别是与苏轼等文人墨客的交往,更多的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因此虽然该书以佛教高僧的一生经历和寺院生活为主要内容,但讲述的是人的故事,因此读者在小说中并没有感到有神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二是反映了宗教哲学内容。如佛印对性空、法无常、五蕴等阐释,有些也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三是阐释了佛教宽容、向善的义理,佛心即是人心,心印相通,追求真善美,也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人人向善,就会减少冲突,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也是发挥宗教积极作用的一个方面。

  四是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现实。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流派,禅宗就较深融入了中国文化。小说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历史面貌。佛印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师,从小就是神童,熟读儒学经典,诗词书画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是北宋大文学家,对佛学也有较深的研究,号称东坡居士;佛印儿时的同窗好友施风,后来出家当了道士,称为松风道人。小说在“初会苏轼”章节中安排三人见面,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儒释道对话,表现了儒释道三教交会融通,不仅都重视“孝”行,在其他许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当然,以生动的故事反映社会生活仅仅是这部作品成功的一个方面,小说表现的纯真境界、高雅情操和所运用的典雅语言,不仅使作品增加了文学魅力,也传递出催人向上的力量。

  小说反映的仁爱、向善、宽容等佛家理念,反映了不同宗教和文化群体对人性美的基本追求。佛印执着学经,身体力行,他在灾荒之年缺乏粮食的情况下坚持向灾民舍粥,他救助跌落陷阱的白猿,帮助失去父母的女婴,这些好的品行也是他成为高僧大德的重要条件。他的师兄了空和尚出于私心处处与他作对,但他多次宽容,这位仁兄在他的感化下最后也走上正道。祁通虽然多次为寺院捐钱,但恶贯满盈,最后恶有恶报。樊雄虽然过去杀人如麻,但幡然醒悟后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作者通过佛印这一形象,表现了佛教劝人向善和给予人心灵慰藉的作用与功能。

  佛印与苏轼的亲密交往,是该书吸引读者的一个的亮点。民间关于佛印与苏轼交往的传说很多,作者对这些素材的选择和处理,表现了本书的高远立意和高雅情操。如民间传说二人斗嘴中一些占对方便宜有点俗气的段子,例如“一屁过江”,“一滩牛粪”“狗啃河上(和尚)骨,江飘东坡诗(尸)”等等,作者在书中并没有采用。作品着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君子之交的风雅情调,如夜游赤壁、桂下说茶、论诗说禅,仅从章节题目,就可看出与一般作品不同的高雅格调和情怀。特别是书中佛印与苏东坡巧妙的吟诗作对,显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有魅力,也反映了古人和作者的聪明和才华。正如作者所说,这样才能准确的表现出佛印应该有的面貌。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佛印作为佛教高僧,所说语言充满了佛性禅意。作者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又不是佛教徒,能做到这一点,足见所下功夫之深。佛印与苏轼等交往的对答,运用中国古典文学典故、诗词信手拈来,显示了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造诣。小说的语言半文半白,典雅凝练,用了许多4字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点明清白话小说的韵味儿,用这种风格描写宋代高僧和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是非常适宜的。在当下网络文学大白话流行的文风下,这种惜字如金,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内容的写作方式仍是值得提倡的。

作者:王铁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