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作品评介  > 详细页面

大地之书与行走的记忆 —— 宋长玥《云端上的日子》摭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卓玛 2020年12月14日 阅读量:

作者:宋长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诗人宋长玥的非虚构作品《云端上的日子》是一部记录青海大地记忆的地理书和文化生活的民族志。全书用12章的篇幅,书写了一部青海的大地书。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部高迥,向东倾斜,山地为主,间以谷地、丘陵。这里冰雪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湖泊静卧,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透过历史的叠影,看得见的古道和看不见的古道在青海高原上逶迤盘桓。山宗、水源、路之冲,就是对青海所作的准确注脚。在这里,作者攀高山,涉江河,跨隐藏于历史风烟的老吊桥,踏夕阳下幽深静谧的牧场小径。

  纵观整部作品,宋长玥以文化自观者的身份展示了青海的文化内蕴,这靠的不仅是作者对当地的熟稔,更源于作者建立在沉稳与理性基础之上的自信。在这部关于青海的游历记忆中,作者尽可能用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梳理一如掌纹般熟悉的大地。从他对青海历史的娓娓讲述来看,回顾与梳理线索清晰,材料与调查细节密实。这种缜密和真实产生的可贵价值与他游历、验证的遗迹、传统交织在一起,诗人就产生了躺在南凉遗迹——虎台之上的“马嘶长空、弹指一挥”的无限快意。行走在隆务河谷中,保安古城里的都司衙门、郭麻日村里的猎猎经幡,都在作者笔下鲜活起来,历史、自然以及细微的生活细节生动浮现。青海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现实图景和文化内蕴就如此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对于宋长玥来说,属于青海的地方性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他依据这种独特的秘笈,破译着青海大地上特有的密码。

  在宋长玥笔下,今天的柳湾彩陶虽然静静地躺在原地建成的博物馆里,但他在阳光穿过林子洒下的稀疏光斑中揣摩着几千年前制陶人的心思和祈愿。作家对青海卢山岩画、鲁芒沟岩画的解读也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的特点。这些岩画气势恢宏、造型生动、线条稚拙,作者引经据典的介绍,恍惚间将我们带进“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的漫天尘土、呐喊助战之中。青海的魅力多在这彩陶、岩画的生动曼妙中,也在那於菟、纳顿的洒脱不羁中,这是属于青海人的知识与体验,宋长玥精准地把握了独属于青海的知识密码和抒情路径。

  宋长玥长于抒情,也善于在文本中编织密实紧致的故事情节,这种说书人技艺的展示,为这部大地之书平添了诸多富有温度的细节和富有质感的瞬间。这些细节和瞬间恰恰保证了这部非虚构作品的品质,在大开大阖的历史叙事、隐曲有致的知识传递之中,还潜藏着深沉情感的静水深流。

  宋长玥酷爱西北“花儿”,因此文本中处处串结着还带着露水的“花儿”片段:“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喜鹊抬着板板儿来,你脚步不响了悄悄儿来,哎哟,早来得了吧……”颤着酽酽的歌喉,黄河边的皮筏子和白兰道上的马帮就这样在眼前鲜活起来。

  优秀的作家会赋予文本饱满和富于弹性的肌理,非虚构写作同样不例外。对于一位深谙本土文化的作家而言,像“串串黄河腿不疼,看看天灯双眼明;转转黄河圈,能活一百年;转转天灯杆,全家保平安”这样的民谚俗语自然会汩汩流淌而来,成为他所叙写的文化最为熨帖的解释。

  常年生活于斯,作者对西宁这座城市的内蕴把握得非常准确。西宁,这座城市与它的市花丁香非常相像:朴素、清浅而纯真。这种“米粒般细碎的花朵”,味道“醇厚、清幽”,常常在5月乍暖还寒的时候给热望春天的眼睛以希望。作者从丁香这样一个平常得犹如邻家女孩,却又深刻影响着西宁人审美观的切口切入,对这座城市展开书写,而非从旅行攻略中惯见的美食与风物入笔,这就是独属于作者的写作品质。

  以文化自观者的自信,怀揣地方性知识的厚重,施展说书人曲径通幽的语言技巧,宋长玥完成了这一部关于青海的文化地理记录。笔者认为,给予他创作动力的正是不断的行走。在非虚构文本不断面世的当下,沉潜下来,细细抚触大地的丰厚和树木的粗粝,侧耳倾听风与老妪的隐秘对话,才有可能奉上真正属于大地的记忆。

作者:卓玛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