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研究  > 详细页面

多彩的画卷 壮美的交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

来源:金光工作室 讲座:杨盛龙 2020年07月10日 阅读量: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千年的历史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共同孕育了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如同群星闪耀在华夏大舞台上大放异彩。

  今天,就让我们在杨盛龙老师的带领下,一同领略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感受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魅力

  讲座:杨盛龙

  整理:白玛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01文学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体裁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民歌、神话、史诗、叙事长诗、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谚语、格言、笑话、谜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学形式。

  民歌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传统深厚,民风淳朴,民间歌谣十分丰富。反映劳动生活内容的劳动歌,包括牧歌、渔歌、船工号子、挖土锣鼓歌、插秧歌、采茶歌、夯歌、盖房歌等,产生于劳动,应用于劳动,人们一边劳作一边歌唱,起协调动作、活跃气氛、鼓舞干劲、减轻劳累的作用,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各少数民族在婚嫁、寿诞、丧葬等人生的重大礼仪中都要唱习俗歌,终生与歌相伴。壮族在婚礼中先后有祝愿歌、拦门歌、敬茶歌、敬酒歌、十说亲歌、送别歌等十多种。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连续十多天唱哭嫁歌,老人去世时歌师们唱几个通宵的丧歌,或且歌且舞跳丧舞。一些民族祭祖唱祭歌,祭神唱神歌。

  每个民族都有情歌,抒发相思相恋情怀,表达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青年男女在日常生活中,在传统节日里从相互了解到相恋,以歌声表达恋情。有的民族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不会唱情歌就恋不到对象。西北地区的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爱唱“花儿”,唱这种民歌又称“漫花儿”、“漫少年”,其中大部分为男女青年爱唱的情歌。朝鲜族情歌“阿里郎”在流传过程中产生多种版本,很受喜爱。

  民歌中还有许多反映祖先业绩的迁徙歌,反映群众生活之不易的生活歌,反抗封建统治压迫的时政歌,表现了各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和斗争精神。

  神话

  神话是远古原始的艺术幻想,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一些少数民族关于开天辟地、宇宙形成、人类起源、万物起源的神话,内容丰富,想象神奇。各民族神话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特色,壮族神话说溶洞是神灵的极乐之所,傣族神话说大地安放在大象背上,维吾尔族神话说沙丘会分娩可汗。许多民族都有射日神话、洪水神话,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共性特色。

  史诗

  少数民族史诗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壮族有上千部史诗,纳西族东巴经1500卷,傣族500部,蒙古族300部。赫哲、维吾尔、鄂伦春等许多民族都有壮阔的英雄史诗。瑶、壮、土家、白、彝等民族的创世史诗也是很典型的。

  世界最长的史诗在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长达120万行,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各二十多万行,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享誉世界。

  叙事长诗

  反映民族历史文化以及重大事件的叙事长诗,主要有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苗族的《张秀眉之歌》等;反映爱情婚姻的主要有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俄并与桑洛》、维吾尔族的《艾里甫——赛乃姆》,等等。少数民族的叙事长诗很多,傣族就有数百部。

  民间故事

  这方面以生活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最有影响。在维吾尔族及其他许多民族中广泛流传的阿凡提的故事,蒙古族的巴拉根仓、藏族的阿古顿巴、纳西族的阿一旦、苗族的反江山等机智人物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表现手法诙谐幽默,讽刺性强。幻想故事中的羽衣、蛇郎、动物助人、宝物助人等故事,给人以极大的乐趣和深刻的启示。

  民间传说

  有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歌师艺人、能工巧匠的传说,如壮族的刘三姐传说,藏族关于文成公主的传说,云南的杜文秀传说。有习俗传说,如彝族的火把节传说,苗族的赛陇川传说。有山川风物传说,如白族的蝴蝶泉、望夫云,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壮族的花山壁画,黎族的五指山,高山族的日月潭的传说,等等。

  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也蓬勃发展,古代近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成就斐然,出现大批很有成就的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各民族诗歌汇集。《诗经》中一部分为歌谣,与宫廷唱词、祭乐一起,作为文学经典一直流传。楚辞为江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先河。晋代最有名的作家当属南方少数民族诗人陶渊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突出。

  唐代以后,中国文学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演化系列,耸立起一座座高峰。唐宋诗人中有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如元结、元稹、元好问、刘禹锡等。

  突厥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创作的长达13290行的《福乐智慧》,是11世纪最长的名作。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主要还有阿鲁威、杨景贤、梦麟、法式善、耶律楚材、纳兰性德、萨都刺、丁鹤年、李贽等。

  元杂剧散曲的兴盛无疑与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族统治者喜爱歌舞戏曲,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关,是汉蒙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多民族的共同创造。

  满族作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人类世界的不朽名著。长篇小说主要还有满族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藏族喀夏仲·才仁旺阶的《勋鲁达美》,藏族达普巴·罗桑登白坚赞的《郑宛达瓦》,蒙古族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青史演义》等。短篇小说方面,蒙古族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满族尹庆南的《萤窗异草》,满族邦额的《夜谈随录》,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人民性。

  进入20世纪,少数民族文学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对自由的追求,对人生和生活哲理的探寻。苗族作家沈从文以其长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等作品奠定在文坛的地位。满族作家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大量作品。

  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少数民族作家主要还有蒙古族的萧乾(蒙古族)、端木蕻良(满族)、舒群(满族)、李乔(彝族)、纳·赛音朝克图(蒙古族)、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维吾尔族)、陆地(壮族)、玛拉沁夫(蒙古族)、张承志(回族)、霍达(回族)等。近些年来,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等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02音乐舞蹈

  音乐

  少数民族声乐种类繁多,江南的船工号子,草原的牧歌,各具特色。在拜年、传统节日、建房、婚姻、丧葬、宴席等各种礼仪活动中,都有各种礼俗歌曲,如敬酒歌、婚礼歌、宴席曲、丧歌等。摇篮曲亲切委婉,舒缓甜美。

  西北地区多个少数民族喜爱唱“花儿”,把唱花儿叫漫花儿,显示出自由不羁的浪漫情调,唱腔豪壮高亢,自由奔放,有上百种曲调。蒙古族民歌长调节奏自由,舒缓悠扬,高亢豪放,展示辽阔草原的坦荡。维吾尔族音乐旋律多为跳跃式,活泼欢快,轻松抒情。藏族民歌曲调和谐,旋律清新流畅。

  一些民族的民歌有单声部、双声部、多声部。蒙古族的“呼麦”,一人能唱出两个声部,技巧特殊,结构复杂。侗族大歌为典型的多声部民歌,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声旋律分支加花变化而成,为分节歌性质的多段联曲。壮族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民歌,曲调与内容多种多样。

  少数民族乐器有上千种,诸如胡笳、马头琴、都他尔、热瓦普、月琴、伽耶琴、手鼓、铜鼓、木鼓、独弦琴,等等。考古发掘证明,最早的乐器距今7000多年。中国乐坛使用普遍的胡琴、箜篌、琵琶等,都是由少数民族地区流传中原而普及神州的。

  少数民族舞蹈歌曲种类很多。男女老少相聚一起,有人唱就有人合,有人舞就有人跟,唱起来,舞起来,气氛热烈。比如,彝、壮、布依族的跳月歌舞,藏、纳西、普米、羌族的锅庄歌舞,苗、侗、瑶等民族的芦笙歌舞,土家族的摆手歌舞,都是且歌且舞的。

  历史留下了大量少数民族曲目。最著名的是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共有12部大型套曲365首曲牌和器乐曲,所以称“十二木卡姆”,集歌舞乐于一体,体裁多样,有系统完整的音乐结构,丰富多彩的曲调,复杂的演奏技巧,多变的节奏,多彩的音乐形象,演奏一遍需要20多个小时。

  舞蹈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语汇丰富,五光十色,按表演场合和功能,可分为民间舞、宗教舞、宫廷舞。其中民间舞最为丰富多彩。民间舞中,按形式分,可分为徒手舞、道具舞。道具舞很有特色,与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相联系,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盅碗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盘子舞,傣族的象脚鼓舞,土家族的八宝铜铃舞,等等。按内容分,可分为以抒情为主的情绪舞、以情节见长的情节舞。

  情绪舞多在传统节日举行,场面宏大,热烈欢快,如彝族的阿细跳月,蒙古族的安代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藏族的锅庄。情节舞演绎劳动生活、爱情生活、民间风俗等,如朝鲜族的农乐舞,土家族的摆手舞,赫哲族的天鹅舞,维吾尔族的多朗舞,苗族的采桑织锦舞,壮族的扁担舞、戽水舞、春插舞、采茶舞等劳动舞。少数民族舞蹈民族特色浓郁。

  伴奏音乐响起,舞蹈者不用换民族服饰,举手投足舞起来,稍懂些民族生活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蒙古族舞蹈以抖肩、扩胸、马步为主,挺胸开怀,身体重心稍向后倾,表现人的昂扬和马的雄姿,给人以胸怀万里、极目蓝天的舒展美。维吾尔族舞蹈的形态是昂头、挺胸、立腰,身体重心稍前倾,颈、腰、手、臂都有热烈而含蓄的表情和灵活多变的动作,自由奔放,热情洋溢。藏族舞蹈腿脚动作多,踢踏,扬腿,铿锵有力,浩瀚长天舒广袖,刚柔相间。傣族舞蹈讲究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轻柔地扭斜,灵巧典雅,似行云流水。回族舞蹈庄重抒情,文雅幽美,如黄河之水,波涌滔滔。

    

  03戏剧曲艺

  以汉蒙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戏剧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京剧是在汉族昆曲的基础上,经汉、满、回、蒙古等民族的艺术家共同创造而形成的。20个少数民族有剧种20个:藏戏、满戏、蒙古剧、维吾尔歌剧、壮剧、毛南戏、侗戏、苗剧、白剧、傣族“喊扎”、朝鲜族唱剧、撒拉戏、彝剧、门巴剧、土家傩戏、西北花儿剧、佤族青戏、锡伯族罕杜春、布依族花灯彩调戏、目莲戏等。

  壮剧产生于明代,念唱做打程式化,伴奏乐队庞大,剧目千多种。藏戏产生于14世纪,戴面具表演,且歌且舞,动作粗犷豪迈,唱腔二十多种,传统剧目十多种。白剧已有500多年历史,生旦净丑俱全,唱腔30多种,剧目400多个。

  中国少数民族中30个民族有曲种约70种,主要有:蒙古族的“好来宝”、太平鼓,朝鲜族的延边鼓书,赫哲族的“伊玛堪”,达斡尔族的“乌春”,回族、土族、撒拉族的宴席曲,维吾尔族的说唱,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奇弹唱,藏族格萨尔故事说唱,蒙古族江格尔故事说唱,藏语相声,苗族的“嘎百福歌”,彝族的唱书,白族的大本曲,布依弹唱,侗族的琵琶弹唱,壮族的唱天,土家族的长阳南曲,京族的“唱哈”,等等。

  相声形成于清代,是由汉、满、回、蒙古等民族共同创造的说唱艺术,20世纪满、回族艺术家将中国相声艺术推向高峰。数十年蜚声艺坛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出身满族。

    

  04美术

  绘画

  少数民族绘画艺术历史久远。中国远古岩画有几十处,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壮族先祖创作的花山崖壁画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岩画群。闻名于世的敦煌石窟570个洞窑有壁画6万平方米,是东晋至元代多民族艺术家共同创造的,表现出强烈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新疆有千佛洞17处,石窟960个,现存壁画约5000平方米。其中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群规模最大,是当地少数民族于公元二三世纪开凿的中国最早的石窟。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等石窟的壁画艺术都很有名气。从远古至隋唐到以后各代,“胡人”画家辈出,其中不少人陆续到内地进行艺术活动。

  藏族的绘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水平,各大寺庙的壁画举世闻名。西藏布达拉宫的壁画规模宏大,技艺高超。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热贡艺术绘画别具特色。藏族卷轴布画“唐卡”久负盛名。现当代美术界,纳西族的周霖、土家族的黄永玉、满族的胡絜jie青很有成就。

  雕塑

  前面提到的众多石窟,既是绘画艺术的集萃,也是雕塑艺术的汇集。敦煌石窟现存塑像2400多尊,云冈石窟造塑像5.1万尊,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都有大量泥塑像、石塑像,技法精湛,形象生动,气魄雄伟,瑰丽奇绝。

  少数民族雕塑种类繁多,有石雕、木雕、竹雕、砖雕、玉雕、桦皮雕、泥塑,等等。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很发达,众多寺庙中都有精美的金属塑像、泥胎金身塑像、木雕像,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藏传佛教中金属造像甚多,手法高超。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艺术是雕塑艺术中的奇葩。南方壮、苗、瑶等民族的古代铜鼓,综合造型、绘画、浮雕、圆雕、铸造等艺术造型别致,纹饰丰富。

  工艺美术

  少数民族从本民族的生活实际出发,与自己的自然生活环境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生活美和艺术美而又具有生活实用价值的各种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其中典型的有织锦、蜡染、扎染、刺绣、挑花、剪纸、皮毛工艺等。

  壮、土家、傣、黎、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织锦,很有审美价值。壮锦在唐宋时开始生产,明清时盛行编织成各种动物花草图案、几何图案,表现劳动生活,做成被面、台布、围裙、挎包等,造型别致,色彩绚丽。

  蜡染起源于汉代,在苗、布依、瑶、仡佬等民族中长期流传,用蜡刀蘸溶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绘制出花鸟虫鱼图案,被誉为“东方的明珠”。

  剪纸工艺在东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用于居家装饰、祭祀、敬佛等,各民族各有特色。

  地毯和挂毯在新疆、内蒙古、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维吾尔族地毯和挂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图案新颖美观,配色协调,雅致大方,织工精细,把居室装饰得典雅富丽。

  二、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发展

  01促进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繁荣

  中国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等事业。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事业给以扶持。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出版了蒙古、藏、苗、白、布依、土家等三十多个民族的文学史。

  政府大力培养各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主要通过大中专学校有计划地培养,还通过艺术团体及有关机构培养。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作家协会通过中央文学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作者。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了多期少数民族作家班、研修班。现在全国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各类文艺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和中等艺术学校24所。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艺术院校多次举办少数民族培训班、专业班,培养出一大批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学会经常举办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研究班、文艺理论班和各类短训班,培养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人才。还通过作品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各民族文学艺术的提高和交流、发展。为了繁荣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政府采取许多特殊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培养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积极创作,多出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家协会设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组织少数民族作家参观访问,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召开作品研讨会,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首都北京设有用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出版民族内容图书的民族出版社,建立收藏、展示和交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品的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博物馆,表演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中央民族歌舞团。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有民族出版、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团体,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从事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满足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建有一些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机构,促进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如,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等等。

  在首都北京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办有《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研究》等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刊物,发表各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评论和研究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及创作活动,繁荣创作,促进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多次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繁荣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还多次举办少数民族文学笔会,组织少数民族作家到内地和沿海以及国外参观访问,开阔他们的生活阅历,丰富生活,多出作品。

  国家通过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评奖活动,奖掖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激励创作,促进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繁荣。举办了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奖活动,共有数百部(篇)作品获奖,55个少数民族都有作家作品获奖。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评奖和表彰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片“骏马奖”评奖活动,有数百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视作品获奖。有关部门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声乐、舞蹈艺术“孔雀奖”比赛评奖活动,有数百位艺术创作、编导、表演者以及数百部作品获奖。有关省、自治区也分别举办地区性的文学艺术评奖活动。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还举办地区性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办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少数民族艺术节,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其他节庆节日活动演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节目,全国或各个地区范围内每个民族都有艺术人员和节目参加。国家以及地区性的文化艺术节中充分展示少数民族艺术,有些大型节庆以少数民族艺术为主。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中央和地方的广播电台播出大量少数民族音乐节目。中央电视台以及地区电视台注重少数民族题材和内容的音乐舞蹈节目,以各民族多种多样的音乐旋律、多姿多彩的舞蹈艺术丰富其综合性艺术节目,使中国的电视舞台繁花似锦。

  少数民族文学展现出丰富的文学现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主题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和丰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辈出,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作家和书面文学,许多少数民族形成了作家群,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目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有少数民族会员1400多人, 占会员总数的11%,加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会员,已经形成一支人数众多且分布广泛的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

  少数民族音乐艺术长足发展。民族音乐工作者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出许多优美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主要有:《逛新城》《新疆好》《赞歌》《乌苏里船歌》《草原晨曲》,等等。反映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共同奔向美好明天的歌曲《爱我中华》唱响全国,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豪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旋律优美,深情动人,《天堂》《蒙古人》展现塞北大漠雄浑的豪情壮志,《阿里山的姑娘》抒发台湾少数民族的清纯,《青藏高原》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喜爱。少数民族音乐创作蓬勃发展,中华民族音乐舞台五彩缤纷。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不断繁荣。各民族舞蹈艺术家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舞的技法,创作演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其中著名的有:蒙古族舞蹈《鄂尔多斯舞》、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藏族舞蹈《草原上的热巴》、回族舞蹈《花儿与少年》、朝鲜族舞蹈《顶水舞》、彝族舞蹈《快乐的诺苏》、傣族舞蹈《孔雀舞》,等等,受到各民族群众的欢迎,有的在国际上很有影响。改革开放新时期,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反映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内涵深厚,舞蹈语汇多姿多彩,手法多样,风格各异,获得巨大丰收,代表作品主要有:傣族舞蹈《雀之灵》、蒙古族舞蹈《奔腾》、维吾尔族舞蹈《我的热瓦甫》、朝鲜族舞蹈《长鼓谣》、藏族舞蹈《呀拉索》、彝族舞蹈《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大批作品体现了优秀传统的继承与现代舞蹈语汇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白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执导和领舞的反映云南多民族多彩生活的歌舞剧《云南印象》,在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民族舞蹈的思想内容拓展等方面作了深层探索,获得极大成功。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家大批涌现。他们创作和演出的作品民族特色浓郁,风格独特,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他们的精湛艺术为繁荣中华民族的音乐舞蹈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歌唱家主要有才旦卓玛(藏族)、胡松华(满族)、宋祖英(苗族);舞蹈艺术家主要有贾作光(满族)、白淑湘(满族)、杨丽萍(白族)、阿依吐拉(维吾尔族)、莫格德玛(蒙古族)、崔美善(朝鲜族);作曲家主要有郑律成(朝鲜族)、雷振邦(满族)、王立平(满族)、张千一(朝鲜族);回族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的艺术成就在乐坛很有影响。

    

  02保护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

  国家重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政府组织数以万计的文化人类学专家和文学艺术工作者,到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工作调查,收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成立了组织开展民间文学工作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民间文艺研究会。

  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料,已搜集1万多种。规模宏大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等包括56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大文艺集成,被国家列为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共计整理310卷450册5亿字,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长城”。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国家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整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出版了一大批民族文字版本,翻译出版了汉文版本,还翻译出版了多种外国文字版本,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已搜集整理《格萨尔》106部100多万行,印行藏文本400万册。中国多次召开三大英雄史诗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

  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艺术遗产受到重视,得以继承和发扬。一些由于受封建旧势力摧残和战乱影响而濒于失传的传统民间歌舞艺术得到抢救、恢复和发扬,整理和创作了大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作品。维吾尔族大型音乐经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仅有两三个高龄艺人能够较完整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专业人员抢救,请老艺人演唱,作录音记谱整理,已整理出300多个小时的音响资料,1000多首曲子。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团、新疆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研究学会,深入挖掘、整理这项艺术瑰宝,深入研究这项民间传统艺术,使其发扬光大。

    

  主讲嘉宾简介:

  杨盛龙

  1953年生于湘西,土家族。长期供职于国家民委,曾任文化司副司长、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发表文学作品一千多篇,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边地集》《杨柳依依》《走进都市唱民谣》《杨盛龙散文又作》《山乡小桥》等,评论集《文学评论 存盘》等18种。

  主撰《民族交往与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等,连同合作及参加撰写民族问题研究著作27种,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被聘为教育部社科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评审专家、民族理论政策教材评审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散文作品被“中国作家网·名家名作”、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华阅读网·中华美文”等多种书报刊网站选载。文学创作成就被《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等十多种文学史著专节专题评介。

    

  监制:吴金光

  统筹:白玛

  制作:周黑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