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作家  > 详细页面

萧乾

来源: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 作者:高明霞、左少峰 2018年08月14日 阅读量:

  萧乾,蒙古族,是一位集作家、记者、翻译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著名学者,并对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10年1月27日出生在北京城东北角的贫民区,年幼失怙,靠寡母打工抚养。六岁时进入私塾,改名曾路,后进入私立“新式学堂”,但都因家境贫穷而辍学。后来进入长老会办的崇实小学半工半读,改名为萧秉乾。1926年,萧乾初三毕业的那年暑假考取了北新书局的练习生,接触了大量的新文学。1928年冬,萧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改名萧若萍流亡汕头。1929年萧乾返回北京,先后进过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辅仁大学英文系,最后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萧乾从1933年秋开始短篇小说创作,稿酬成了他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生活来源。5年大学生活,对萧乾一生的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燕京大学就读期间,萧乾结识了其新闻人生的启蒙人——斯诺,他的短篇小说《皈依》曾被斯诺指定编译到《活的中国》中去。萧乾1935年7月进入《大公报》报社,随着他记者和编辑生涯的开始,写出了在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特写《平绥琐记》;发表了震惊全国的报告文学《鲁西流民图》,真实地记录了1935年鲁西、苏北大水灾中难民的悲惨情景,其犀利的笔锋深入了所谓“水政分歧”背后的黑幕,揭示了导致灾民挣扎在饥饿、寒冷乃至死亡线上的根本原因是比“天灾”更甚的“人祸”;写出《林炎发入狱》一文,揭露了岭东的弊政,最后林炎发无罪释放。1944年,萧乾根据亲身所见,从欧洲前线源源不断地向国内发回最新的战地报道和战时特写,如《伦敦特号三部曲》《血红的九月》《银风筝下的伦敦》《到莱茵前线去》《南德的暮秋》《矛盾交响曲》等作品。

  萧乾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早在1930年代,协助斯诺翻译《活的中国》。1939年至1946年旅英期间,他出版了《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1950年代中期,先后译有捷克作家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英国作家菲尔丁的《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以及兰姆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加拿大的《里柯克小品选》等域外作品。l980年代以来萧乾的翻译同他的创作一样硕果累累,出版了挪威作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里克柯幽默小品选》等,获挪威王国授予的政府奖章。他与张梦麟合译了《屠场》  (美国),参与《彭争风云》《拿破仑论》等书的翻译工作。1990年翻译了《尤利西斯》。

  作为著名学者,萧乾早在40年代萧乾旅欧期间就在伦敦出版过《中国并非华夏》《吐丝者》《龙须与蓝图》和《干弦琴》等英文论作。80年代,相继出版英文著作《<栗子>及其他》《<珍珠米>及其他》等。1979至1988年间,他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参加了美国爱荷华“国际作家协作计划”的文学交流活动,先后到过美国的耶鲁、哈佛、康奈尔大学,挪威的奥斯陆大学,与包括福斯特在内诸多欧洲作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为促进两地文化融合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20世纪30年代初,萧乾先生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鞭挞现实生活的丑恶,歌颂真、善、美,探索人生的理想,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此后,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以及散文集《落曰》《灰烬》等,出版长篇小说《梦之谷》,宗教小说《皈依》《昙》《鹏程》等。在《大公报》工作期间,萧乾先生在从事新闻采编的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散文、随笔。20世纪80年代,先后结集出版《红毛长谈》《负笈剑桥》《未带地图的旅人》《八十自省》等十多部文学作品,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他晚年的作品,仍然充盈着激情和朝气、真诚和坦荡,更增添了洞悉世事的超然与仁爱、睿智和哲理。1988年,萧乾荣获“新时期散文荣誉奖”。

  萧乾的文学风格首先属于京派,但他文学创作的不断探索和发展表现出超越京派风格的独特个性风貌。从《栗子》集开始,萧乾的作品体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从人性的讴歌转向人性的批判。《粟子》这部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征是人性视角中的宗教批判,由此而深入到民族意识的探究。小说《鹏程》着意刻画了崇洋媚外、鲜廉寡耻的宗教败类王志翔。在《给自己的信》《梦之谷·序言》等文章里,萧乾一次次表示只能用长篇小说才能对教会黑暗进行“更全豹的揭露”。

  1935年可以说是萧乾从事小说创作相当重要的一年,萧乾根据“一二·九”学生的爱国示威游行和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创作了《栗子》这篇具有战斗锋芒的小说。女大学生于若菁,在民族危急时刻,毅然甩掉恋爱的纠缠而甘冒国民党军警水龙、大刀、机枪的镇压参加示威游行,身负重伤而不悔。小说同时描写了大学生孙家琪——“这样一个吸吮了西洋文明而忘却自身处境的高等华人”的形象。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方面虽然不再像《篱下集》里的作品那样精致,但及时反映了现实斗争,直接触及社会政治问题,且通篇充溢着作者前所未有的激愤之情。标志着作者创作思想发生转变,其文学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族命运,具备了自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萧乾坚决反对盲目崇拜、刻意模仿西方文学,同时一贯反对“对国外的东西全盘否定的看法”,主张不能忽视外国文学的借鉴作用,应该在现实主义的主流之下,尽量吸收各方面好的东西。他还特别强调,从沟通中西方文学、促进相互了解上,多“输入”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从1956年始,他陆续翻译出《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威尔德传》《里柯克讽刺小品选》等外国文学作品,在国内都有一定影响。

  1999年,萧乾逝世。萧乾虽然是蒙古族,但他的文化身份是世界的,他一生的文化建树是世界的。

  (编辑时略有改动)

  

编辑整理:袁娅琴

参考资料:赵志忠主编:《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家评传》,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