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艺术概况  > 详细页面

仫佬族艺术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董晓柯 2017年11月21日 阅读量:

  仫佬族的艺术可分为戏剧、舞蹈、绘画与雕刻等。

  清代在仫佬族地区主要是以彩调为主。彩调,又称彩茶、对子调,是广西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各族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也是罗城、宜州、柳城等地的仫佬族群众所最喜爱的地方剧种。彩调剧的出现,大约在1700年前后,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入仫佬族地区的时间较早。

  彩调早期剧目为一旦一丑载歌载舞的对子调,后发展为三个角色或多角色的剧目。当时的代表剧目有《双看亲》、《双打店》、《三看亲》、《王二报喜》、《王三打鸟》、《王麻接姐》、《下南京》、《娘送女》等。

仫佬族民间乐器(刘军摄)

  仫佬族民间舞蹈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依饭舞》、《装身学法舞》、《花灯舞》和《独角鹫舞》。

  《依饭舞》源于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唱神表演。依饭节是仫佬族一个特色独具的节日,清代最为盛行。依饭节要敬奉36方神灵,把他们一一请来。请到谁,就戴上该神的面具手舞足蹈地进行表演。不同的神灵戴不同的面具、跳不同的舞蹈动作。舞蹈由二三人表演,以罡步为主,有“三步”、“五步”、“丁步”罡,动作强烈平稳,舞蹈语言鲜明。

  《装身学法舞》是从仫佬族的“追魂” 、“叫魂”法事表演而来,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仫佬人过去缺乏科学知识,误认为人生病了是被魔鬼摄去魂魄所致,必须请道师来为病人追还魂魄使病人好转。《装身学法舞》是追魂的第三项程序。其跳法是:由一人舞蹈,两人打鼓和吹锡角伴奏。舞蹈动作以10个手诀和36个罡步为主,以膝盖颤动贯串始终。罡步轻盈多变,手势柔运自如,舞姿柔美,感情内敛。

  《花灯舞》源于仫佬族为逝者做道场而来。花灯舞是过“十王殿”前的一段表演。表演者为四人,每人头上顶一灯碗,双手各托一灯碗,称花灯。舞蹈有三个段落,一是表演者在原地走罡步和转花灯拜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二是串三门,即一边盘灯,一边在三道门中穿梭换位。三是行坛倒步:将花灯碗扑于地上,在原地走罡步。最后作揖叩拜结束。

  仫佬族地区的绘画与雕刻多体现在建筑物上,如民房、风雨亭、寺庙等,这些画作与雕刻(木雕、石刻)多为装饰性图案,且用建筑物的门、窗、柱墩和墙壁作为载体。房屋建筑多用石灰批墙,墙壁粉白,在房屋内墙壁约1米高处,用松墨和粗棉线压成火砖纹。在内壁和大门上方依山墙顺势绘上约40厘米高的壁画,图案多为花、鸟、虫、鱼、麒麟、龙、凤和云彩、葫芦等,形象生动。还在挑梁(也称挑手)、大柱的石墩上雕刻各种艺术图案。

仫佬族剪纸、刺绣纹样(刘军摄)

参考资料:

  1.潘琦主编,《仫佬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2.李干芬、胡希琼著,《仫佬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