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杂技  > 详细页面

摔跤(朝鲜族摔跤、彝族摔跤、维吾尔族且力西)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1月30日 阅读量:

  摔跤,彝语称为“杏格”,是彝族最为喜欢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被誉为“彝族体育之花”,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该活动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后代代相传至今。彝族传说中的支格阿龙、惹丁毫星等英雄和传奇人物都是摔跤高手。彝家有句谚语道:“请客没有酒不行,快乐离不开摔跤”。可见该活动在彝家的重要。

  彝族摔跤,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为52公斤级、57公斤级、62公斤级、74公斤级和90公斤级。运动员在鼓乐声中列队进入场地,绕场一周,然后先由两人交手。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抱腰、抱单腿、过背、穿腿、夹臂翻等动作,将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云南彝族摔跤接近国际自由式摔跤,凉山彝族摔跤先抱腰抓好,然后用下绊、抱挑、缠腿、过胸摔等办法把对方摔倒在地。彝族摔跤比赛一般采用三赛两胜制。败者退下,换另外运动员上场。胜者直至无人与其较量,将被誉为"大力士",并奖红布数丈。

  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摔跤是他们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给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服装,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立起,比高低,经过多局较量,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朝鲜族摔跤一般分为儿童、少年、壮年三个级别比赛,由少年摔跤开场。比赛双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带子,彼此用左臂穿过对方腿上的带子,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比赛时,双方均右膝跪地,左膝弯曲,右手搂住对方左肩,从背后抓住对方腰带,左手紧抓对方腿带。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同时迅速站起,猛摔对手,以使对方3点着地为胜1跤。摔倒对方1跤后,裁判员给胜利者头上系1根带子,表示胜了1跤。比赛无时间限制,以摔倒对方决出胜负为一局终。一般采取三局二胜制,经过多局较量后决出获胜者。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奖给优胜者,比赛结束时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朝鲜族摔跤具有攻守一致性,既可随时由攻击转入防御,也可随时由防御转为攻击。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摔跤手,需要苦练腰、腿技术,摔跤手可以利用腰部力量将对手向前掀倒,或把对手背起摔倒在地;腿部技术俗称“下绊儿”,指的是用腿或脚将对手勾倒,或出其不意猛踢对手手脚部使其跌倒。

  摔跤时规定套上腿绳。腿绳用长3米的麻布或白布制成,以90厘米围在腰际,余则缠在右侧大腿上。腰带为一条长1.5米的布带。

  维吾尔族把摔跤称为“且力西”。摔跤是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摔跤,中国古代称为角力、角抵、相扑、争跤等。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与自然界中各种灾害作斗争以求安全,与各种飞禽走兽进行搏斗而获食物,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和技巧进行自卫。在这些举动之中,经过长期的磨炼和创造,逐渐产生了古代的摔跤。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摔跤已被列为正式体育项目。秦汉以后,摔跤从单一的军事目的走向了民间,成了供人欣赏的娱乐活动。皇家有了专门的摔跤组织,这种摔跤组织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称之为“善扑营”。摔跤,逐渐形成现代中国式摔跤的雏形。

  1983年,在南疆巴楚县乔提木废墟中,发现了一件古代摔跤力士的陶塑像,它形象地展示了公元七世纪至公元十世纪,维吾尔族摔跤大力士的动作和技巧。

  《新疆图志》对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有这样的记载:“婴儿四五岁父母择日遍告戚友延莫洛大诵经行割礼,诸戚友相率馈物致贺,富家大族则杀羊马飨宾客,为赛马斗跤之乐。”可见摔跤在维吾尔族民间为时已久,是深受维吾尔族群众的喜爱体育活动。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主要有“喀什噶尔式”“吐鲁番式”两种。“喀什噶尔式”摔跤盛行于南疆的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和田等地;“吐鲁番式”在吐鲁番、托克逊、鄯善、哈密一带流传。

  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多在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过节时表演。在维吾尔族的婚礼喜庆时、农闲和巴扎上,也常以摔跤助兴,甚至在举“割礼”(即切除男性的全部或部分阴茎包皮)也有摔跤表演。

  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具有竞技性,摔跤比赛,不分年龄,也不按体重。裁判多为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

  比赛开始前,双方摔跤选手先抓紧对方的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在比赛进行中,摔跤选手的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而去抓对方的其他部位。摔跤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扛、勾、绊脚等动作,任何一方将对手摔倒后,即为胜利者。

  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的技巧主要有抓腰、抱腰、抱腿、缠腿等动作,有的地方还流行右大腿上绑红带,然后进行抓腿式的摔跤。民间摔跤一般不分体重级别,服装亦无统一要求,也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只要把对方摔倒在地即为胜利。

  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也有一跤定胜负的。若是几对选手对抗的赛,基本上势均力敌。这样的场面,赛势非常激烈,观者热情高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岳普湖县具有悠久的摔跤历史,岳普湖县的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是群众十分喜爱运动。岳普湖县的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当地政府对这项非物质遗产很重视。

  岳普湖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属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的县名,得自岳普湖河名。岳普湖,据传是由突厥语“亚巴库”演变而来。岳普湖汉代属疏勒国。岳普湖县既有辽阔无垠的广漠,又有清波浩淼的湖泊;既有神秘幽静的古墓群,又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胡杨王与柳树王,以其独有的神韵获得喀什市的“后花园”的称誉。

  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这种传统体育运动,为这座“后花园”锦上添花。岳普湖县的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举行时,没有固定的摔跤服,都是赤脚比赛,比赛时双方都要系上宽松的红色腰带或蓝色的腰带。当双方抓好对方腰带时,是准备状态,比赛即将开始。比赛开始后,运动员双手均不得松开而抓对方腰带以外的其他部位。当一方选手调动规定的摔跤方法和技巧,将对方摔倒,并巧使对手的肩胛骨着地、或侧身着地、或臀着地时,栽判就判定着地者为输家。

  岳普湖县的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比赛,在每年在“五一”、“五四”等节日期间举行。作为大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比赛热烈而隆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岳普县是向国家申报“维吾尔族且力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县,申报后经国家批准,录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岳普湖县色也克乡二村的农民米曼·艾米拉,领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且力西”摔跤传承人称号的聘书,成了岳普湖县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米曼·艾米拉出身于摔跤世家,是家族中第三代传人,经常参加各类且力西比赛。从17岁开始,他就常到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巴楚等地参加摔跤比赛,从未失手,被群众称为“且力西大王”。为了把维吾尔族民间且力西摔跤技艺传承下去,他不但把五个儿子培养成了摔跤高手,还利用农闲时间,免费做了当地爱好摔跤青年和小孩子的教练,受到大家的称赞和尊重。

维吾尔族冬闲时常举行且力西运动

力量与技巧的较量

编号:Ⅵ-21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吉市,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岳普湖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