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艺术资讯 > 艺术研究  > 详细页面

留给你的高原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到人民中去”服务队走进西藏八宿纪实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曹保明 文/图 2018年11月28日 阅读量:

川藏线怒江大桥守卫班战士观看表演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当一曲《青藏高原》在我们耳边响起时,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到人民中去”服务队已经来到了西藏。中国文联选派出各艺术门类的优秀艺术家,包括降央卓玛、吴震启、乔军等在内的20多人,走进西藏八宿开展文艺扶贫工作。

  抵达高原

  当飞机从重庆起飞,经过近3小时的飞行,我们站在了世界第二高的西藏昌都邦达机场。这里海拔4360米,白云在山腰间飘荡,气温骤降至零下。我们脚一触地,就如喝多了酒一样,头疼脑重,脚下发轻,身体打晃。迎接我们的当地领导,除了捧着洁白的哈达外,还抱着棉大衣、氧气瓶、氧气袋、红景天口服液等。出了机场,我们的车驶上了堪称人间奇迹的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是中国最险峻的公路之一,分南线、北线。我们这次走的是最为险峻的南线,全长2140公里。1953年,毛主席下令修建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打通藏区和内地的联系。这个前无古人的筑路任务,交给了包括十八军在内的人民军队——藏族百姓心中的金珠玛米。这真是“毛主席派人来,雪山点头笑,彩云把路开,一条金色的飘带,把北京和拉萨连起来。”

  青藏高原上有一句谚语:“没有勇士,便没有路径。”勇士是谁?翻开昌都《八宿县志》,我们惊呆了!原来我们去的“八宿”,就是“勇士的村庄”之意。

  相传在远古时期,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有三兄弟山神,他们总想修一条路,让百姓进出方便。可是,怒江山神然吉姆乃是一个力大气暴的山神,他不但不给天下带来平安,还时时制造麻烦。他一发脾气,就发大水、刮大风,山崩地裂,民不聊生。于是,三兄弟山神决定与其决斗。在决斗过程中,三兄弟山神被然吉姆乃追赶,他们奔跑不停,鞋子掉了的地方如今叫靴子山,衣裳刮掉的地方如今叫衣裳岭,最后他们停下的地方,就叫伯舒拉岭(即今天的八宿)。

  地名是人类凝固的记忆。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依据勇士神山伯舒拉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理念,走在寻求一条通往幸福的路上。当百万农奴从农奴制的枷锁中被解救出来时,毛主席派来了“天兵天将”——真正的山神勇士金珠玛米筑路大军,使一个远古的神话在今天落地了……

  慰问最可爱的人

  我们这次扶贫慰问活动之一,就是慰问川藏线上怒江大桥守卫班的战士。他们修筑了川藏公路,而且从此驻守在青藏高原怒江大桥最险要处。川藏公路是他们的骨骼,怒江是他们的血脉,而怒江大桥是他们的心窝窝。他们是青藏高原的建设者、保卫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汽车在川藏线上穿行,路旁不时闪过一块块纪念碑,标着“此处牺牲13个战士”“此处牺牲8个战士”“此处牺牲5个战士”……为了修筑川藏公路,整个川藏线2000多公里的路途中,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位战士倒下。当地的领导在告诉我们这些纪念碑的来历时,总是含着眼泪,轻声细语,仿佛怕惊动了那些安眠在川藏线上的勇士的灵魂。

  到达怒江大桥守卫班,必须要经过七十二拐,民间又称九十九道弯,海拔要持续下降2000多米。去往拉萨的车辆在七十二拐要不断地折弯,从拉萨出来的车辆也要不断地折弯。站在念青唐古拉山顶向伯舒拉岭远远望去,群山有如被一道道绳索紧紧捆住了,那就是川藏公路围绕群山的著名险段。这种连绵不断的拐或弯,曾经使多少车辆抛锚、报废。

  在车辆折弯的过程中,大家不停地恶心、呕吐,缺氧症状逐渐显现。我们车上只剩下一个氧气瓶了,大家让缺氧的工作人员曹钥吸,可他却说:“不!把氧气留给艺术家。”武警文工团艺术家徐凤美听了,眼眶湿润着说:“钥啊,你说得叫我们好心疼啊。”

  汽车接近怒江大桥守卫班驻地时,我们的心在激烈地跳动,一种深深的敬仰之情油然升起。怒江大桥守卫班驻扎在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岭峡谷深底,抬眼只能望见一线天。

  听说我们到来,守桥卫士已排成一行站好。这些年轻的战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而他们的使命只有一个,那就是守护怒江大桥。班长兼队长毛洪江站在队伍的前面。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前光上前与他们一一握手,带去了来自首都的问候。著名歌唱家李殊、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徐凤美、李彦培,饱含深情向战士们献上了自己的歌声和杂技表演;著名书法家、画家吴震启和中国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志军,为战士们献上了书法、字画作品。毛洪江指着怒江大桥主桥墩含泪向我们讲述了烈士们的事迹,文艺战士和守护川藏公路战士的心,再一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就在战士们观看文艺志愿队送给他们的节目时,突然,一声童音响起——“爸爸!”只见一个小女孩,张开两只小手向毛班长跑来。

  原来,我们访问时,正赶上毛班长的妻子赵红梅带着两岁半的女儿从山东烟台赶来探亲。父女俩已经两年不见了,看见爸爸和文艺战士说话,女儿小豆豆忍不住奔上来。毛班长斥责妻子怎么不看好孩子时,李前光立刻将孩子领过来,递到毛班长怀里。看着女儿依偎在父亲怀里,大家的眼窝都湿润了。

  我们的子弟兵啊,他们常年驻守在风雪弥漫的青藏高原。他们远别自己的亲人,却把雪域高原的人民看成自己的亲人。为了这条给藏族人民带去幸福的天路,他们献出了一切。

  慰问演出

  2017年5月23日,八宿县城,一场大型文艺慰问演出开始了。青藏高原在欢笑,川藏公路充满了生机,6000多位雪域高原藏族儿女来到八宿县城翘首以待。降央卓玛到来的消息,使高原上的各族人民一片欢腾,大家都喊,神女来了,仙女来了……

  降央卓玛高高的个子,美丽大方,楚楚动人。上台演出时,她穿着雪白的紧身上衣,黑色的长藏袍,柔黑的秀发上戴着一顶康巴女式礼帽,显得高挑俊美。有一个叫苍西的女孩子听说降央卓玛来到了昌都,竟然从千里之外的拉萨特意赶来。

  降央卓玛演唱的歌曲名叫《打布深深》,是用藏语演唱的,我听不懂歌词。但她演唱得极其细腻,深情的歌声如唐古拉山顶的雪花,轻轻地漫过苍茫的高原。

  降央卓玛唱得格外投入。一帮人上台去争献哈达,有人跌倒了,又爬起来。很快,挂在降央卓玛肩上的哈达覆盖了她的全身。黑色的康巴藏袍上部,哈达的披挂如白雪皑皑,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视觉。

  降央卓玛走下舞台,拥着扑上来的乡亲,用民族语言告诉乡亲:“我是高原的女儿,我愿意来到高原为你们歌唱。”

  降央卓玛收下那位叫苍西的女孩子为徒,她们相拥激动流泪。苍西长得又高又美,连气质都酷似降央卓玛,也许以后又会有一个降央问世,那将是青藏高原的又一个神话。

  接着,我们开始了各个艺术门类的文艺辅导。降央卓玛、李殊、乔军、格桑曲珍的声乐班,吸引了许多当地的声乐爱好者。我的主要任务是讲述民俗学和文化产业开发的理论知识。我给他们讲述了藏族人民的伟大史诗《格萨尔》,还将格萨尔文化融入了他们的文化产业发展之中。我将他们的糌粑命名为“木碗粘粑”,因当地出一种木碗,是以白桦树的树疙瘩(树黄)制成的,树黄具有很好的中药疗效;我把他们的藏靴命名为“勇士牌”,是因为八宿、八吉、伯舒拉等名字,都是勇士之意。我把县牦牛厂用牦牛毛制成的各种头套命名为“康巴头套”,意在弘扬康巴藏族文化。他们欣然接受了我的观点和创意。

  什么是创意?什么是文化产业?其实就是要到生活中去,对人民生活中的地域文化不断地进行了解、梳理、判断,然后把当地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并帮他们提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结晶。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到人民中去,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后所给予人民的精神回馈和文化回馈。

  到人民中去,广泛开展文艺扶贫的工作,也使我们文艺工作者真正地成长起来了。每天早晨两三点钟,是大家最难熬的时候。由于这里空气稀薄,很多人都被憋醒。可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表示,缺氧不缺精神,山高高不过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激情。

  文艺工作者来到了康藏,我们心中的歌儿唱不完。这里是勇士的村庄,这里是英雄的家乡,这里更应是文艺工作者要到达的地方。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