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器具  > 详细页面

纸之源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邸永君 2019年07月30日 阅读量:

 

蔡伦纪念邮票

  宣纸

  泥金宣纸信笺

  纸是“文房四宝”之一,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并称中华先人之“四大发明”,而造纸术又是印刷术的必要基础。当然,文房四宝之纸,特指以宣纸为代表的由传统工艺所造之纸。近日偶来雅兴,特将其来龙去脉梳理一番,匆匆奉上,以飨读者。

  一、纸之起源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华先人曾经历过漫长的“结绳记事”阶段。后逐渐摸索出各种表意图型并提炼成简单符号,这就是文字的雏形。而符号和文字之书写必有材料之承载,取用天然材料,是必然选择。

  放眼世界,古埃及人曾利用尼罗河纸草,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则使用泥版以书写楔形文字;在欧洲,曾长期利用兽皮尤其是羊皮;就我国而论,最初可能是用树皮、树叶,随后,人工制作的陶器表面也可作书。而最为大宗者当是龟甲兽骨,所刻文字因之得名;而刻铸于吉金、泐之于贞石,所谓金石文字亦曾风靡一时。其后,简牍即竹木材料被广泛使用,成为我国古籍的主流形式。简牍上的文字或刀刻、或墨书,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产生过深远影响。此外,缣帛亦曾被用作书写材料,并以“纸”名之。竹简、木牍分量重,体积大,写作、阅读和携带皆不便利。即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所掌握的信息量只相当于当今一本普通书籍而已。然缣帛虽轻,却价值昂贵,只有贵族才能消受得起。上述因素无疑会制约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现实呼唤着既实用又廉价,且质优量大的新型文字承载物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纸即加工纸便应运而生。

  就当今学界掌握的考古成果而言,最早的加工纸,应是灞桥纸。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发掘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有麻类纤维纸残片共80余片,最大者长宽各约10厘米,遂定名为“灞桥纸”,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其色暗黄,表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经鉴定,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麻。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呈不规则异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数部位出现,亦观察到被切断、打散的帚化纤维。表明原材料需经过切断、蒸煮、舂捣、抄造等过程,只是加工程序较少,质量较低。经试验,可以用毛笔在上面写字,已可算是比较成熟的纸。

  但依成说,纸之发明始自东汉。《后汉书•蔡伦传》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笔者注),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史有明书,故其后之中、外著述,均以此为据,将纸之发明归功于蔡伦,并将是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考虑到一种工艺之成熟往往要经过长期摸索,纸之发明必非一人之功,一蹴而就;然由于蔡伦在原料选择、工艺改良等方面颇用心力,并借助皇权进行推广,使朝野“莫不从用”,于造纸事业功莫大焉。

  造纸术首先从河南向其它地区传播。后蔡伦封龙亭侯,地在陕西,造纸术随之传至汉中,并逐渐传入四川。东汉末年,今湖南、山东等地的造纸业也比较兴旺,并成为缣帛、简牍的强大竞争者。公元三、四世纪,纸已基本取代帛、简,成为主流书写材料,有力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原料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在设备方面,已运用活动帘床纸模,将竹帘置于框架上,可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大大提高了工效。工艺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纸质明显提高,还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二、宣纸问世

  正史中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张彦远所撰《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中有“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之记载,表明唐代已将宣纸用于书画。其原产地在今安徽省泾县及附近宣城、太平等地。至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造纸业逐渐集中于泾县。而泾县属宣州府管辖,因而得名为“宣纸”,亦称“泾县纸”。

  据民间传说,蔡伦辞世后,弟子孔丹造纸于皖南,很想制造一种明洁白净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山中偶见一棵青檀老树横卧溪上,因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绽开,露出缕缕纤维,细长、洁白而坚韧,孔丹大喜,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宣纸乃成。《旧唐书•韦坚传》记载,天宝初,韦坚任水陆转运使,通水路至长安,以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以郡名。各郡之船堆积本郡所贡特产,宣城郡船所置之物为空青石、纸笔、黄连。可见宣纸在当时已被当作贡品。南唐后主李煜,颇好风雅,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成宣纸珍品,因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极强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层次分明,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国画所云之“墨分五色”即干湿浓淡黑,其实就是落笔于宣纸后,依托其润墨性控制水墨比例而出现的深浅浓淡之纹理,墨韵清晰,层次分明的独特艺术效果。由于特殊的工艺,使其形成了耐老化、不变色、抗虫蛀的优势,获得了“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赞誉。

  三、宣纸种类

  以加工方法分类,宣纸大致可分为生宣,熟宣与半熟宣三种。因原料配比不同,生宣又可分为单宣、夹宣、净皮、棉莲等品类。因未加明矾,吸水性和沁水性皆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用于写意山水,行泼墨、积墨之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之效。生宣作画,虽多墨趣,然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拓碑之纸,例用生宣。而熟宣则加工时涂上明矾,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墨与色不会洇散开来。适用于工笔画。因易漏矾或脆裂,故而不宜久藏。熟宣再加工,可得各类花色纸,诸如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名目。半熟宣以“玉版宣”为代表,亦由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乎生熟二者之间。鉴别生宣与熟宣,可观察纸面有无反光的银色矾结晶,有则为熟宣,若无,则为生宣;若用水来检验,水滴于纸面而立即向四周扩散者,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扩散缓慢或不扩散者,就是熟宣。

  而按原料配比,宣纸品类又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尺等多种;按厚薄,又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夹宣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白鹿等。一般而言,原材料中檀皮含量在40%左右者为棉料纸,较薄、较轻;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者为净皮纸;檀皮含量达到80%以上者为特皮纸。檀皮比例越大,宣纸抗拉力度就越强,质量也越好;而使用效果而论,檀皮比例越高,则越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损。书法用纸,往往用棉料宣纸者居多,绘画则用皮类纸者众。而“特种净皮”乃宣纸精品,具有韧性强、抗拉伸、泼墨性能佳等诸多优点,深为广大书画家所珍爱。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用于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珍贵史料。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善本,名家书画墨迹,所用纸张大多为宣纸,经历千年流转,仍能完好如初。

  实际上,宣纸已成为檀皮纸的代名词,一直是传统纸主流。而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竹纸,也有一席之地。时至唐代,四川已开始以竹料造纸。四川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所产竹纸素以质量佳、品种多、技术精、规模大、历史悠久而载誉巴蜀,名扬海外。清代康熙年间,夹江竹纸成为贡纸。乾隆年间,被用作考场专用文闱卷纸。其以嫩竹为主料,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而浙江富阳自南宋时开始,亦以竹造纸,其以纸质柔软、卷舒虽久、墨中不渝,不为虫蛀为特点而享誉国内外。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包括制浆、造纸等72道大小工序,主要品种有元书纸、京放纸、高白、海放、花笺等近20种。竹纸是宣纸系列之外的另一传统手工纸品类,与之并称“国之二宝”。

  四、制作方法

  宣纸的传统工艺大致可分为两步。首先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增其白色。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等充分搅匀。宣纸的选料非常讲究,树皮以两年以上数龄之青檀枝条为佳,稻草则多用砂田水稻之秸杆,其木素与灰分含量较之普通泥田稻草为低。其后,便可用竹帘抄纸,抄纸是利用竹帘及木框,将浆料荡入其中,经摇荡,使纤维沈淀于竹帘,水份则从缝隙流失,纸张久荡则厚,轻荡则薄,手抄纸完成后取出竹帘,需以线作为区隔后重叠,并待水份流失部分,采重压方式增其密度,便可进行烘培,烘纸是利用蒸气在密封的铁板产生热度,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同时进行品检,就是成品的宣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捞纸用的竹帘,须用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不然难以保证质量。

  在众多宣纸品牌中,汪六吉宣纸尤为著名。其整套工艺成熟于明初,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产品剔选优质原料,经深山清泉洗涤,日晒雨露自然炼白精制而成,历年来为海内外书画家所喜爱。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汪六吉宣纸曾荣获金奖。嗣后,又获“上海国际纸张比赛会”金奖。至今,该品牌仍如日中天,充满活力,可生产各种规格的产品1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70多吨,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日本、美国、法国和台湾等地,出口量占年销量的三分之一。为适应市场对老牌传统手工宣纸的需求,满足书画家创作大幅作品的特殊需要,2007年,又成功研制开发生产出“三丈三”巨型“特种净皮”宣纸,体现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强大优势。

  文人雅士,素有收藏宣纸之雅。而纸龄五年以上的宣纸,可称陈纸。用于作书绘画,效果更好。此外,我国收藏界经久不衰的书画作伪,无陈纸则无从做起。所以陈纸价格大大高于新纸,年代越久,价值越高。而从经济角度考虑,收藏囤积宣纸,堪称稳定而安全的投资项目,大有发展潜力。

  古代,不乏记载造纸术的著述,如宋•苏易简《纸谱》、元•费著《纸笺谱》、明•王宗沐《楮书》等,尤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篇中关于竹纸与皮纸之记载,是具有全面性的总结。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5月20日,宣纸与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坚信,造纸绝技与千年寿纸,定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