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美术  > 详细页面

新疆“90后”维吾尔族小伙跨界玩面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亭 2019年07月30日 阅读量:

  

    每到周末,尼亚孜·玉苏普都要给面塑培训班的40多个孩子上课

  乌鲁木齐新疆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90后”维吾尔族小伙尼亚孜·玉苏普正在着手制作一件面塑作品。“我还没有想好给这件作品起什么名字,这是送给母亲的作品。一直在创作,但总觉得有些缺憾。”

  今年24岁的尼亚孜·玉苏普来自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三年前他是一名天天和数字打交道的会计,但跟随朋友拜访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那鼎浩后,他决定辞掉工作,跨界拜师专心学习传统技艺——面塑。

  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面塑流行于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华北地区的民间尤为盛行。面塑是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用简单工具加工,在手中几经捏、搓、揉,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做出一件件五彩缤纷的动物、花鸟、人物等作品。

  尼亚孜·玉苏普告诉记者,在见到师傅的一件面塑后,“特别心动和兴奋,立马就决定辞职学习面塑。”

  如今在那鼎浩雕塑工作室里,这件面塑还安放在橱窗里。伏案沉迷在面塑制作中的尼亚孜·玉苏普,稍微一回头就可以看到。这一件面塑,是一名身材修长的维吾尔族女士,戴着美丽的小花帽,长长的辫子萦绕在身上,显得娇美。更特别的是双手高举着一筐葡萄,放在左肩,而这筐葡萄晶莹剔透,粒粒可数。

  迫切学习面塑技艺的尼亚孜·玉苏普为了不跟父亲有什么冲突,是在辞职一年后才告知父亲自己学习面塑技艺。“我拿着自己制作的面塑给父亲看,虽然他不懂,但还是支持我学习面塑了。”

  毫无绘画功底的尼亚孜·玉苏普已师从那鼎浩近3年。他认为,艺术的形式最重要的是创意,而不是技艺。技艺可以学习,但创意需要文化的沉淀与积累。

  他还告诉记者,虽然面塑是汉族的艺术形式,但艺术需要创新。以汉族的艺术形式来创作带有“新疆味道”的面塑,或许更能让面塑这门艺术发展的更好。他认为这就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面塑最难的就是面部表情、眼睛和身材比例设计,因为我没有学习过绘画,学习起来比较难。”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件自己的作品,是以一名吐鲁番女子为模特的面塑。在他看来,他更了解维吾尔族,或许他以面塑的形式表达维吾尔族之美更有韵味。

  “现在对面塑艺术感兴趣的孩子挺多的。”目前,每到周末尼亚孜·玉苏普还要给面塑培训班的40多个孩子上课。他说,或许他是第一个学习面塑技艺的维吾尔族人,以后开设面塑培训班也希望有维吾尔族孩子来学习。

  据悉,尼亚孜·玉苏普的师傅那鼎浩是生于新疆、长于新疆的满族人,在他的作品中也有着浓郁的“新疆味道”,这或许是让他迷恋上面塑技艺的重要因素。

  有学者考证,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尚未考证,但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制动物,距今近1400年。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