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乐器  > 详细页面

芦笙巨匠的芦笙情怀

来源:贵州民族报 作者:贵州民族报 2019年07月26日 阅读量:

  校准芦笙的音阶,调试芦笙的音量,安装芦笙的簧片……日前,循着悠远的芦笙曲,笔者走进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潘柔达家,只见他正忙着指导徒弟制作芦笙。

  一把小锤,一把小刀,一个跟随自己近50多年的工具箱,这就是他制作芦笙的用具,房屋中堂就是他的作坊。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捆的竹料。

  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之乡”,这里的村民几乎人人都会吹芦笙,从事芦笙制作的有60余家。

  “在芦笙场上,没有芦笙、不会吹芦笙,姑娘不会跟你玩耍,还会奚落你几句。”说到芦笙的功能,71岁的潘柔达依然是那么自豪。芦笙是一种深受苗族群众喜爱的多孔吹奏乐器,音调古朴、悠扬。据苗族民间传说:芦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够与神灵沟通,与先祖交流。芦笙,已经成为苗族的一个民族符号。

  潘柔达是黔东南有名的芦笙制作者,其技术全面、精湛,所制作的芦笙做工精致、曲调优美,他先后被命名为市级、州级、省级、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在芦笙场上,我的芦笙被抢(购)去了几千把,我的芦笙一吹,别人就来换我的吹,吹顺手后,就抢(购)走。在舟溪过节的时候,有的妇女丢几百元钱在地下,就把我的芦笙抢走了,我也不好和妇女拉扯。”潘柔达说。

  爱吹芦笙,爱制芦笙,笔者问他有没有镇家之宝?潘柔达略带遗憾地谈道:芦笙受人欢迎应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自己曾经有一把最喜爱的芦笙,但在芦笙场上被麻江的一名芦笙爱好者抢走了。他去退了几回,那人怎么也不肯退,是为憾事。

  潘柔达的芦笙为什么如此受欢迎?他介绍说,自己的芦笙吹起来不费力,音比较准,悠扬悦耳,容易得到姑娘小伙的喜欢。因此,慕名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这不,制作了一辈子的芦笙,在潘柔达家里却看不到几把芦笙,除了两把已被人定制的外,他仅有两把自己用于“表演”的芦笙。“不少人到我家里来翻芦笙,楼顶,楼下,到处去找,有一两把好的全部被他们甩钱给我后抢走了。”潘柔达说。

  潘柔达痴迷芦笙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在他17岁那年,他的师父看到他虽然穷,但却有制作芦笙的潜能和天赋,就将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潘柔达念念不忘师父的教诲和恩情,他师父对他说,“我不收你学费,你挑一挑柴来就当学费了。”

  17岁那年,他制作第一把芦笙,一制就成,这给他很大信心。

  “我从水泵抽水的原理中悟出了芦笙制作的原理。水流的扬程有多高,气流的扬程有多高,这个原理是相通的。所以,我制作的芦笙轻轻一吹就响亮而悠扬。”潘柔达说,“我不知道制作了多少芦笙,3万把总是有的,雷山、麻江、台江等地都有人来买我的芦笙。”

  “在芦笙场里,我绕场一周就能听出哪把芦笙有毛病和什么地方有毛病。聊起自己的专业,潘柔达自豪得很。有一回在四川吹芦笙,有一名队员的芦笙吹不响了,其他在场的人都以为芦笙坏了。潘柔达说是簧片掉了,打开一看果真如此。经过潘柔达的巧手修理,芦笙又响起来了。

  新光村世世代代利用当地出产的竹子和采购来的响铜,制作芦笙。潘柔达家里有不少用作旅游商品的小芦笙。笔者采访时,正巧遇到潘柔达在教徒弟潘承兰制作小芦笙。只见他们不时拿起一根根小竹筒试着吹吹,听听音色。音不准时,他再去分析原因,实实在在的手把手指导。

  潘柔达制作芦笙十分细心。他告诉笔者,制作芦笙的关键工艺是加工簧片,因为这涉及到芦笙的音色和音准。他时不时把簧片放到耳朵边去听声音,声音不对的时候就刮一刮簧片,调它的音调。他的芦笙造型精美、音色悦耳,令人爱不释手。“制作的芦笙不好,别人下回就不会买啦,一定要用心制作。”潘柔达说。

  在潘柔达等人的带动下,新光村很多人都会制作芦笙,有些人制作的芦笙卖不出去,潘柔达就帮他们修、帮他们卖。潘柔达还带了不少徒弟。近年来,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已不允许潘柔达再亲自制作更多的芦笙,他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带徒弟上,以这种方式把芦笙制作的技艺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贵州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