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民族教育资讯  > 详细页面

见字如晤,尺牍传情

—— 中南民族大学学子与4276名中小学生的书信情缘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芳敏 许丹 2021年04月14日 阅读量:

  过去5年间,8552封书信往返于中南民族大学1319名学生与西藏、湖北、广西等地4276名中小学生手中。书信往来间,孩子们通过小小的窗口看远方的世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2013年,一个名叫仓决吉巴的西藏小女孩给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写了一张小纸条:“老师,你们为我们做的事,我都记在心上。我一定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透过一张小小的纸条,志愿者们感受到孩子们对外交流的渴求和对山外世界的憧憬,一个名为“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的志愿项目,由此生根发芽。

  该项目由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于2015年发起,致力于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市等地的中小学生与高校学子间搭建长期的书信交流平台。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该项目荣获金奖。

  “当孩子们收到来信时欢呼雀跃、单纯可爱的模样我至今都还记得。”马珠是中南民族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支教期间担任山南市乃东区中学的志愿者老师。

  她说,学生们都非常珍惜每一次书信交流的机会。每一次通信,他们会在信件里放入自己喜欢的明信片、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等。收到中南民族大学哥哥姐姐们的回信,他们会快乐地与小伙伴分享,并将自己的经历与收获记录在日记本上。

  “一次家访中,八年级的尼玛仓决和我们一起分享了来自武汉的信件,她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读着。她看信时专注的神情和读信时脸上的微笑,让我们觉得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马珠说。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马万玲参与志愿项目已经有5年了。她常常和同为笔友计划志愿者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作为“笔友”的故事。

  在马万玲看来,孩子们天真烂漫,对世界和人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她常常被问到一些问题,如高铁为什么还没通往拉萨?上大学快乐么?他们渴望来内地看美丽的风景,也期待有哥哥姐姐帮助他们学习进步。

  一段段文字中,藏着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成长过程中的迷茫、求学路上的疑惑。而中南民族大学的志愿者们,用心书写每一份回答,用爱浇灌每一颗梦想的种子,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书信交流给予孩子们成长,参与这个项目的许多孩子都受益匪浅:有的学生考入中南民族大学,与曾经的支教老师“再续前缘”;有的学生在志愿者的开导下,逐渐克服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取得明显进步;有的学生通过书信交流,逐渐敞开心扉,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杨花于2018年参与志愿项目。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学习过程中的困惑,都会在信里向她一一诉说,杨花总会耐心地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予解答。

  杨花对接的笔友桑吉梅朵对山外的世界满怀憧憬和好奇,在信中一次又一次询问武汉的模样。杨花每次都非常耐心而细致地回复她,用文字为她描绘山外的精彩世界。桑吉梅朵用简单而稚嫩的语句描述她眼中西藏的美食、风景,她多想把自己的所有见闻装进信里送给远方的姐姐。殊不知,桑吉梅朵描述出的西藏在杨花心中埋下了去西藏支教的种子。如今,杨花已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

  “这个项目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一方面,我们陪伴引导着孩子们,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杨花说,通过书信交流,她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力量。“毕业后,我希望去基层工作,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张芳敏 许丹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