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军事人物  > 详细页面

白族抗战将领张公达将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尹仑 2019年07月30日 阅读量:

  发生在70年前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一次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为了国家独立共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今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在这一全民族的卫国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少数民族将领,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白族抗战将领张公达将军即为其中之一。

  张公达,字宏义,1902年诞生于云南大理龙尾古城,少年时期就读于苍山洱海之畔的玉龙书院。张公达出生在军人世家,先祖曾为清朝的大理总兵,父亲张子贞将军则历任云南滇军第一师中将师长、护国军总参谋长,参加了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在家庭的影响下,1923年,21岁的张公达被选送至日本振武陆军学堂,1924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学习。由于父子皆为中将,时至今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还留有“一门两中将”的美谈。

  1926年11月,张公达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年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部少校参谋、第六军军部少校参谋和学生大队队长,参加了北伐战争。由于作战勇敢,1927年他被贺龙调至独立十五旅任少校。1929年北伐成功后,他因荣立战功升任南京陆军军官团第二连上校连长、军官大队队长,并奉命率第二连北上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随后,杨杰将军将张公达调至四路要塞司令部参谋处。

  在北伐战争时期,作为少壮派青年军官的张公达,积极学习军事知识,在战争中带领学生大队奋勇当先、身先士卒。为了表彰其北伐功勋,1930年,张公达升任第八十九师汤恩伯部少将参谋长。

  1937年8月,张公达调任上海第三战区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1月张公达历任第八十五军、第十三军少将参谋长。2月开赴台儿庄,参加徐州会战。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张公达亲临前线参战,奋勇杀敌。在其日记中记录了当时台儿庄大战的激烈战况:“我军奉命经陇海路,车运徐州以东地区。当我军车运到临城车站,准备下车开进时,突然遭到由藤县南下日军的袭击,部队边还击、边集结,与日军展开了顽强的血战。经过反复冲杀,部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安全地转移到了沂蒙山区集结。从此,我军夜以继日地以运动战协同平汉路以东的友军,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虽然日军利用其飞机、大炮、坦克的优势,疯狂地向我军阵地猛扑,终未能突破我防线。后我军因战略需要,由峰县、枣庄、临沂一带转移到邳县附近,占领胡山、锅山、禹王山之线,与左翼军孙连仲集团军紧密配合,遏制了日军的猛烈进攻,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多次给日军以重创,守住了运河以北的阵地。我军则利用禹王山等制高点,一旦发现敌军进攻,即集中炮火,给敌以歼灭性的轰击。双方经过无数次的拉锯战、包围与反包围,终于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迫使其不得不向北撤退。当我军向北追击时,沿途发现敌尸遍地。后日本侵略军虽然又反复向我阵地发动了多次猛攻,终因我全线守军英勇奋战,使敌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将其主力转向徐州以西,我全线守军以台儿庄大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由于张公达是云南大理人,因此担任了战役期间参战的中央军和滇军60军的联络和协调工作,并多次在蒋介石和卢汉的会谈及通话中担任翻译,为整个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38年,为表彰张公达在台儿庄战役期间的战功,升任其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九师少将师长、第一一零师师长、第十三军参谋长、第三十一集团军高级参谋。后又到由国共两党共同合作成立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汤恩伯任教育长,叶剑英任副教育长,张公达任教务处长。1941年,张公达赴河南任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泛东挺进军豫东少将副总指挥,组织和开展日战区的敌后武装游击战,发动了大小战役并屡立战功,歼灭了大量侵华日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张公达也因此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泛东挺进军中将总指挥鲁苏豫皖边区第三路司令官,被授予宝鼎勋章和抗战胜利纪念章。

  1945年11月23日,由朱德邀请和介绍,并经毛泽东的亲自接见,张公达进入了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系统地学习了游击战争的理论和实践。抗大毕业后,张公达参加了八路军,任司令部高级参议。

  1946年3月,经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斡旋,张公达返回南京,临行前朱德将其随身使用的军大衣和毛毯赠予了张公达。解放后张公达将这两样珍贵的纪念物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和朱德纪念馆。1946年至1949年期间,张公达先后被汤恩伯调任至首都卫戍司令部、陆军司令部、第1兵团司令部、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和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任中将高参。1949年6月张公达回到昆明,任云南省绥靖公署副参谋长和云南人民临时军政委员会副参谋长,为云南省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公达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大学云南分校五区军事干部集训队队长和军事教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事政治大学云南分校高级研究班教官、云南军区司令部参谋。1950年7月,张公达作为中国军事顾问团的成员协助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将军至越南,帮助越南军民进行抗法战争,取得了“边界战役”的胜利(获得了越南人民政府颁发的“越中抗法胜利友谊纪念章”)。

  白族抗战将领张公达将军的一生,是他所处的那个热血激扬的伟大时代的缩影,从青年时期的北伐战争,到壮年时期的抗日战争和援越战争,他的经历和中国近代历次革命斗争紧密相连,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是反对封建军阀、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将领。

  今天,纪念以张公达将军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抗战将领,不仅具有树立中华民族勇敢无畏的反侵略形象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备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树立了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以张公达将军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抗战将领在抗日战争中不分彼此、精诚团结,并且发挥各自民族的优势和特点,各民族将士融汇成为一股强大和统一的国家精神和力量,为了共同的祖国和家园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树立了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象。

  其次,为今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14年9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0年前,以张公达将军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抗战将领正是有着对伟大祖国的国家认同、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才能够义无返顾地走向抗战前线,为了各民族共同的家园免遭日寇涂炭,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决死战斗。

  当前,在中国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少数民族抗战的史实和事迹,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历史、精神和文化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