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军事人物  > 详细页面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沙子呷:为导弹筑巢的“彝族雄鹰”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0年12月01日 阅读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火箭军某工程旅彝族营长沙子呷位列其中。

  入伍18年,从川西大凉山到火箭军部队,沙子呷以一名导弹工程兵的身份,开启了自己的“进击之路”。他汲取理论营养,不忘初心使命,坚定跟党走的步履铿锵有力;他苦干实干,摸爬滚打练就“铁身板”,越是艰难越向前;他勇做“建阵地、打胜仗”的发动引擎,靠研战备战成为砺剑尖兵……

  信仰坚如磐石,忠诚始终如一。他先后参建10余项阵地工程,个人荣立两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被评为火箭军第九届“十大砺剑尖兵”。

  “战马不怕枪声哮,雄鹰不惧路途遥。”从小浸润在“彝海结盟”精神中的沙子呷,如今以“彝族雄鹰”的姿态翱翔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战斗岗位上淬炼成长,也兑现着彝族儿女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的铮铮誓言。

沙子呷带出一支过硬的工兵队伍。 魏玉麟摄

  “八一”前夕,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消息见诸各大新闻媒体。南国深山,正忙着为某新型导弹“筑巢”的火箭军某工程旅营长沙子呷,一双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刊载自已报道的报纸,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这双手很粗糙,手指因长期与钢筋水泥打交道长满毛刺,手掌磨起厚厚的老茧,手腕上还留着几道划伤后的疤痕。

  就是这双手,18载与岩石搏击、为导弹“筑巢”,在“地下长城”书写一名英雄工兵的长征。

  就是这双手,20余次战胜塌方险情,危难关头与死神“掰手腕”,托举起一个个生命的新生。

  就是这双手,上万次放炮掘进、编筋被复,在一个个大地坐标上构筑共和国的优质国防工程。

  走进岩层深处的施工阵地,看到这双看似普通却创造无数奇迹的手,也见到了这双手的主人沙子呷—— 一名红心向党、奋斗强军的彝族营长,一位铆定深山、筑巢砺剑的“阵地铁人”。

“彝族雄鹰”沙子呷回到大凉山,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刘明松摄

  从彝寨放牛娃到全国人大代表,成长路上感悟信仰的力量——党在我心中,浑身都是劲

  彝寨老屋,乡亲围坐;一壶热茶,扯开话题。今年6月,参加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沙子呷,带着“两会”精神回到四川大凉山,从“抗击疫情化危为机”到“军民同心脱贫攻坚”,宣讲深入浅出,妙语金句不断。

  母亲罗子各听了,露出欣慰的笑容:“儿子已不是当年的放牛娃了,他这个全国人大代表没白当。”

  沙子呷从军18年,转战大半个中国,常年与大山岩石为伍、与钢筋水泥为伴。苦过、累过,哭过、笑过,但他从未懈怠,当兵的梦想从小就在心里扎了根。

  6岁那年,沙子呷唯一的球鞋烂了边、开了口,父母省吃俭用要给他买双新鞋,他却软磨硬泡换成一顶绿军帽,成为威武神气的“孩子王”。15岁那年,沙子呷在全乡火把节上夺得摔跤、骑马两项第一,当年就报名参军,却因为年龄不够未能如愿。两年后,他终于穿上绿军装。

  离开大凉山那天,寨子里80多户人家凑了78块钱,给他作路上的“盘缠”,30多位乡亲走了40多里山路到车站为他送行。作为党员的母亲千叮咛、万嘱咐:“部队是培养人的地方,一定要入个党再回来!”

  入党,是家乡父老的深情嘱托,也是沙子呷的奋斗目标。从彝寨放牛娃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沙子呷无时无刻不在感悟着信仰的力量。

  刚到部队时,沙子呷汉字认得不多,最头疼的就是理论学习,总想着法子“溜号”。指导员找他谈话:“天天喊着听党话、跟党走,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党的话,不学好理论还谈什么入党?”一句话,吓出沙子呷一头汗。此后,他抱着字典学理论,对着资料做笔记,逐字逐句品读信仰的味道。他在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写道:党在心中,浑身是劲,强大的动力源自党的培养。

  往工地搬水泥,沙子呷两只胳膊一边夹一袋,肩上再放一袋,别人刚搬两趟,他已经跑了三个来回;搭建被复架,上百斤的钢模板他扛起就跑,一连能扛几十块,嘴里喘着粗气,手里活却不停;施工任务紧,战友守着一台风钻都累得气喘吁吁,他扛着两台风钻交替施工,忙得不亦乐乎。

  沙子呷不怕吃苦、敢闯敢拼在全旅出了名,他的成长进步也刷新旅里的纪录:入伍第一年当上副班长,次年当了班长,刚转士官就代理排长。

  2005年,某重大国防工程开建在即,要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为导弹“筑巢”,高寒缺氧、风沙漫卷,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先遣队员之一的沙子呷,几个月铆在一线,战塌方、排险情,破难题、蹚新路,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工程开工仪式上,沙子呷火线入党。面对鲜艳的党旗,沙子呷举起右手宣誓,钢铁般的汉子流下了热泪。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彝寨,母亲也激动地哭了:“20岁就入了党,我儿有出息。”

  沙子呷心里清楚,母亲的爱党之情超越了一切,也影响自己一生。他说:“党叫去哪就去哪,党叫干啥就干啥,就算自己化作一粒沙,也要筑进祖国的导弹阵地。”

沙子呷在锚喷作业面指导操作手施工。 方雷摄

  从“阵地铁人”到“砺剑尖兵”,施工战场充盈时代的气息—— 掘进岩层下,心系天下安

  2019年12月,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颁奖仪式上,沙子呷披红戴花,与妻子莫小梅共享高光时刻。官兵给予他这样的赞誉:你是翱翔的彝族雄鹰,是新时代的导弹“筑巢人”。

  呷,在彝语中是英雄的意思,父母希望沙子呷不惧艰难困苦,“杀出一条血路”。沙子呷做到了,而且干得十分漂亮。

  一次施工会战,沙子呷扛着上百斤的钢模板一路小跑。突然意外来临,一块钢模板倒下来,砸中沙子呷的右脚,他忍着剧痛干了十多天活。连队干部发现后,把他送往县城医院,诊断为3根脚趾骨断裂,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期,要做截趾手术。旅领导得知后,多方联系专家会诊:“花多大代价,也要保住这只脚!”

  就这样,“刮骨疗伤”几个月,终于保住“铁脚板”。沙子呷深藏感恩之心,时时干在最难处、冲在最险处,越是艰难越向前。

  2014年,旅里担负某新型导弹阵地施工任务,超大跨度、超高断面施工成为“拦路虎”。那里弯道多、空间窄,无法安装通风降温设备。沙子呷脱光膀子,抡起捣固棒,第一个钻进拱顶,带领官兵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奋战20多个小时,打造出工区的“样板段”。

  有一次,施工段遭遇泥夹石、破碎岩、黄泥层等不良地质,出现大塌方。沙子呷再次带队出征,决战“老虎口”。排险加固、支护喷浆,连续战斗两个多月,将万余根钢管插入岩石的心脏,成功突破坍塌地段,为阵地穿上坚固铠甲。

  14次担任突击队长,20多次战胜塌方,沙子呷5次立功。有的官兵打趣道:“说是导弹兵,可我们连导弹长啥样都没见过,干得再好有啥用?”

  沙子呷听了,便把工程部队的历史“搬”进阵地,讲给大伙听:参与建设了人民大会堂、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第一颗原子弹塔架等“国字号”工程,为“导弹家族”建阵地、铸“剑鞘”……干的都是国之大事,建的都是国家工程,官兵知史明志,自觉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能冲能干、敢打敢拼,沙子呷成为全旅官兵眼中的“阵地铁人”,他却在反思: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再也不能拼体力耗时间、打“人海战术”,要靠科技锻造“智慧工兵”。

  某一项重大国防工程开建,工期紧、要求高,却因地质复杂推进缓慢。沙子呷打破传统施工模式,大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推行大数据精确掌控进度、无线遥控智能化施工,先后探索总结13项新工艺工法,引进9种新型机械装备,刷新多项施工纪录,提前完成施工任务。此役完胜,沙子呷戴上了一枚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

  岩爆是个施工难题,容易造成塌方险情。沙子呷牵头组成岩爆防治攻关小组,探索出超幅员掘扩、全断面强支护等办法,量身打造“一炮一锚一喷一编筋”的施工流程,有效破解岩爆难题,施工安全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近年来,备战打仗擂鼓催征,阵地建设任务紧迫,沙子呷领衔研发出平顶滑模台车、可伸缩拱架、滑移式分浆器等20多项管用实用的革新成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助推多种新型导弹早日亮剑扬威、鸣啸九天。

  从沐浴阳光成长到化作暖流反哺,深山阵地唱响战友之歌—— 青春同甘苦,生死共担当

  “导弹工程兵长年奋战在岩层深处,对我们来说,美丽阳光、新鲜空气都是奢侈品。我总是叮嘱自己,要把当年我得到的温暖和厚爱变成阳光和空气,加倍送给战友……”火箭军“唱响新时代战友之歌”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数万人聆听了沙子呷知兵爱兵的故事。

  三连班长王胜东,与沙子呷一起战斗5年多。他说:“如果有人拼了命也要保护你,这样的人值得敬重和托付,沙营长就是这样的人!”

  一次掘进施工,拱顶上掉下一块磨盘大的石头,擦着沙子呷后脑勺砸在地上,碎石块把战士闫卫衡“拍”进水坑里。大家惊魂未定,沙子呷第一个跳进水中,把受伤的闫卫衡救了出来,一路小跑背进卫生所。

  2017年的一天凌晨,沙子呷跟班检查钻爆进度,发现拱顶上方有一道裂缝正在扩大,他大吼一声:“快撤!”随即一手扶起惊慌中摔倒的战士刘晓波,一手护着其他战友,拼命往外跑。跑出30多米,身后传来轰然巨响,坍塌的巨石把作业面堵得严严实实。生死瞬间,惊魂未定,沙子呷整队报数清查人员。“一、二、三、四……”当听到“满伍”的回答,大家抱在一起哭了。

  国家无战事,军人有牺牲,“苦、累、伤、残、险”是导弹工程兵面临的严峻挑战。沙子呷经常与死神“掰手腕”,但仍未能挽留一些战友的生命。沙子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连续两年提交关于因国防工程建设牺牲官兵评烈士的议案,他说:“人民代表为人民,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成长路上有荆棘坎坷,也有阳光雨露。沙子呷常说:“我始终在充满感恩中成长!”刚入伍时,他说话呜哩哇啦,闹了不少笑话。指导员买来字典,带着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汉字,班长手把手地教他用筷子,战友们一有空就跟他拉家常,鼓励他上电大、报函授,拿下本科文凭。提干后,他本有机会留机关、到北京,可他选择回到连队与战友“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2012年,沙子呷军校毕业回到连队,战友发现他不仅军衔变了,还多了好些习惯:每次班排骨干开会,他先组织读报评报学习理论文章;不管施工多忙多累,他都主动为大家搞教育、作辅导。

  沙子呷从排长干到营长,这些习惯雷打不动。在他看来,只有让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光芒照进深山阵地,根植官兵心底,才能让更多的官兵和自己一样铁心向党、砺剑报国。

  藏族大学生士兵多登,刚到部队时性格有些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甚至萌生“混两年退伍”的念头。沙子呷主动靠上去,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他引路。一次施工排险,多登主动报名参加突击队,沙子呷却说:“在我们营,只有党员才有这个权利。”为了争取到这个“权利”,多登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全营同批战友中第一个优秀义务兵、第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国防生王海国,刚到工区很不适应,沙子呷鼓励他从战士、副班长、班长一步步干起来,把“白面书生”带成了“拼命三郎”,很快当上连长。当王海国接到学校免试读研的通知,他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上好基层这一课,比读个硕士更有意义。”

  转战南北,逐梦天疆,沙子呷从“拼命工兵”成长为“标兵营长”,5次立功、13次评为先进,他带的战士有20多人入党、6人考学提干、210人获得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从“最美革命军人”到“全国最美家庭”,凉山彝寨传递着好家风——  一生跟党走,举家报党恩

  2019年5月,沙子呷家庭荣膺“全国最美家庭”。沙子呷休假回家,母亲拿出荣誉证书开了个特殊的家庭会议,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我们的家风就是一生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

沙子呷的“全家福”。 刘明松摄

  当年,红军长征路过大凉山,“彝海结盟”让共产党与彝族同胞结下深情厚谊;新中国的成立,让这里“一步跨千年”,老百姓过上了有屋有地的生活。大家带着朴素的感情笃定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能吃饱;跟着共产党干,能穿暖。”

  沙子呷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长大了一定要入党。”时间一长,少不更事的沙子呷不理解:“为啥非得让我们入党呢?”

  “没有共产党,我们也许还在给土司当仆人呢!”拉着儿子的手,母亲讲起“过去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全家人靠勤劳的双手种蔬菜、开小店、做买卖,家境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甜。

  母亲罗子各心里清楚,是共产党让他们从“土司的仆人”变成了国家的主人,是党的好政策让他们从山顶茅草屋里的穷人变成了山下住进楼房的小康家庭。1994年,罗子各向村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此后连年申请入党,1996年7月,她终于如愿成为全村唯一的女党员。

  家逢喜事,母亲专门炒了两个鸡蛋庆祝一下。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没舍得吃一口,心里却美滋滋的。已经11岁的沙子呷似乎已经懂得,入党已成为家中的最高追求和荣誉。

  母亲的言传身教,将忠诚于党、甘于奉献的美好品德传递给沙子呷,激励他勇挑重担、敢打必胜。沙子呷入党后,母亲带着儿媳妇莫小梅千里迢迢去部队,看到满身泥土的儿子,她强忍泪水鼓励他说:“能够为国家干点事,这是咱家的荣耀!”

  良好的家教、纯正的家风,蕴含着温度与力量。沙子呷入党后,妻子莫小梅、哥哥沙子丛和弟弟沙尔呷也先后入党,“一户五党员、举家报党恩”成为彝寨美谈。

  2011年,沙子呷夫妇贷款买了一辆中巴车,开辟彝族山寨与县城的绿色通道,还推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免费乘坐、义务托运山货药材服务,“爱心巴士”很受欢迎。

  沙子呷常年东奔西走,莫小梅至今没有随军,用大孝真爱撑起一个家,让丈夫心无旁骛干工作。她到部队探亲,看到战士粗糙的手掌、肿胀的关节,心疼得要命。回到家乡后,她翻山越岭挖草药,按彝族偏方配成一个个草药包,定期往连队邮寄。

  导弹工程兵长年奋战在岩层深处,美丽阳光、新鲜空气都是奢侈品,大学生士兵汪啸龙画了幅太阳挂在床头。莫小梅看到后,用彝族传统工艺拼出一面红、绿、蓝三色旗子,中间绣着红红的大太阳。从此,这面旗子在整个工区传递,掘进施工到哪里,“爱的太阳”就照到哪里。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正在休假的沙子呷和担任扶贫第一村支书的弟弟沙尔呷,大年初二就各自返回本职岗位。母亲罗子各、妻子莫小梅和哥哥沙子丛主动请缨,分兵把口奋战在防控点位上,乡亲们见了都说:“共产党员瓦吉瓦(彝语,很好的意思)!”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