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教育人物  > 详细页面

赵华甫:三十年坚守,春风化雨育新苗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丛蓉 2018年12月26日 阅读量:

赵华甫教学生们学习畲族语言。 赵华甫供图

  我们学校的食堂,每天要保证学生们的午餐和晚餐有两菜一汤。”今年9月,记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杏山镇隆昌中心学校见到校长赵华甫时,他正忙着为学生们安排营养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赵华甫还要为学生们落实住宿、申请助学金等事宜,以保证学生们在学校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

  隆昌中心学校的学生来自隆昌、仙鹅等8个畲族聚居的自然村,当乡村教师30年来,赵华甫把青春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工作之余,他还潜心研究畲族文化,用畲族语言向当地村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被当地村民誉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

  走上讲台,把畲族女童留在校园

  1987年,赵华甫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那年,村里要给村民办一个扫盲班,村党支部书记找到赵华甫,让他去扫盲班任教。村民们白天要下地干活儿,扫盲班只能晚上开课。赵华甫带领村民在煤油灯下学习了4个月后,村民的普通话水平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脱盲标准。

  1988年,赵华甫被村党支部书记推荐到村小学当代课老师。1989年,麻江县政府要在六堡村开办畲族女子学校,上级教育部门决定安排赵华甫外出学习后回到六堡畲族女子学校任教。

  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当时当地畲族女童入学率仅为23%。六堡畲族女子学校创办之初,为了动员家长送女孩入学,赵华甫想尽办法。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走村串户做动员工作,他与家长拉家常,拿自己艰难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渐渐地,家长们被赵华甫苦口婆心的动员所打动,主动送女儿到学校读书。如果有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赵华甫就帮助学生申请“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资助。在六堡畲族女子学校任教期间,他一共为251名女童申请到助学资金。

  赵华甫根据畲族女童只会讲畲语听不懂普通话的情况,在低年级开设畲汉双语教学课程。为了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他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请畲族歌师、舞者到学校为女童们传授畲家歌、粑槽舞、芦笙舞等民族传统文化,又请心灵手巧的畲族妇女到学校教女童学习传统刺绣、蜡染等技艺。学校因此人气渐旺,不到两个学期,女童入学率便攀升到l00%。

  在赵华甫的带领下,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97年,他从一名代课教师被录用为公办教师,2000年任六堡畲族女子学校校长。

  “保姆式”管理,温暖留守儿童心灵

  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六堡畲族女子学校于 2012年3月与隆昌中心小学合并,赵华甫来到隆昌中心小学任教。

  隆昌中心小学是麻江县畲族聚居区的一所大型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760人,其中寄宿生612人。住校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管理难度大。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将同一个村寨不同年龄的孩子安排在同一间宿舍里,既可以让高年级的孩子照顾低年级的孩子,又可以增进孩子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孩子们成长。”负责学生宿舍管理的老师陈红说。

  在一间宿舍里,记者见到了5年级学生赵钟春。她告诉记者,学校的学习环境和食宿条件都比家里好,老师对待自己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她十分喜欢这里。

  赵华甫与宿管老师一道,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悄悄话信箱”“亲情聊天室”和“心理咨询室”,坚持每月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让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视频通话。

  在“留守儿童之家”,赵华甫曾精心呵护一名患梦游症的孩子,两年多时间,这名患儿没有出一次安全事故。当孩子的父母得知赵华甫如此悉心地照顾自己的孩子时,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为了做好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工作,赵华甫认真地把宿管工作的点滴经验和心得记录下来,目前已经写下几万字的寄宿制管理日志。

  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专家”

  在隆昌中心学校,学生们每天都会在操场跳畲族传统舞蹈。

  “学习畲族舞蹈,是对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赵华甫告诉记者,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畲族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为此还专门请教了畲舞传承人。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族歌舞、刺绣等课程。

  赵华甫深知,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失,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迫在眉睫。于是,他承担起了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

  为了收集整理各类资料,赵华甫购买了照相机、录音笔等设备,利用节假日走遍了麻江县及周边县市的畲族村寨。他翻山越岭,饿了啃干粮、渴了饮山泉,只要听说哪个村寨有熟悉畲族文化的人,都要去采访、录音,对每一种民俗甚至一草一木的传说都要寻根问底。

  在走访的过程中,赵华甫认识到,村民们要想脱贫致富就要发展产业,发展产业就需要技术。因此,他用畲族语言翻译了辣椒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将其制作成光盘送到畲族村寨播放。“畲族村民听得懂,学得会,将来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赵华甫说。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