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文化人物  > 详细页面

行走在“教书匠”和“种树人”之间

—— 记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金华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舒婷 2021年03月09日 阅读量:

  作为一名民族教育工作者,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金华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用科技服务民族地区和培养各民族学子成长成才方面贡献突出,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各类项目近20项,发表相关科学研究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

  如今,由金华带领团队研种推广的“吴屯杨”,已在南疆沙漠中扎根生长。从三尺讲台到沙漠戈壁,金华在实践中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国心和报国志。

金华(中)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对当地林业局干部和农民进行栽植吴屯杨培训。 受访者供图

  带着技术去南疆

  2005年,金华留学归来,学分子生物学的她,怀着对“抗逆速生杨树新品种栽培技术”课题的浓厚兴趣,入职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潜心科研3年,她与团队成功研究出育苗抗逆杨树新品种“吴屯杨”,这种杨树具有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和杆形材质兼优、防风性能强等特性。

  “要把这项科研成果运用到生态环境改善中。”怀揣着这样的初心,金华将视线投向南疆地区。她走出实验室,带领研究团队前往新疆,在喀什、伽师、麦盖提、叶城及莎车县建立了吴屯杨育苗种植基地。

  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戈壁沙漠,裹着细沙把人脸拍打得生疼的风,让这位来自滨城的朝鲜族女教师震惊了。“一定要在这里建起绿色屏障,让沙漠变绿洲。”带着这样的承诺,金华率团队在沙漠中搞起了科研。

  从大连到南疆,行程万里。每次,金华与研究团队都会赶最早的班机出发,路上转机3次,再驱车300多公里抵达育苗种植基地。他们走过无人区,经历过没水没粮的困境,沙尘暴还差点掀翻过他们的车。在育苗种植基地,他们要刨土挖根看苗木成活状况,查看病虫害程度,调研测试吴屯杨品种的抗盐碱、耐旱及防风效果……搭起帐篷,一待就是5天。每年4月到11月,这样的行程,她们至少得经历4回。

  “来一趟不容易,必须抓紧时间,尽可能地多解决些问题。”这是金华常说的话。为了抢时间,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教书匠”穿起工装、扛着工具和南疆老乡们一起栽树,每天能在沙地里步行近10公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10年的潜心研究,“吴屯杨”在成活率、生长速度、抗盐碱及耐旱方面都高于新疆本土杨树品种,被新疆选为“环塔百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建设”项目中防风林树种,目前已在南疆多个县市种植推广达20万株,获得良好的生态及经济效益。

  去年,金华主持的“吴屯杨苗木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资金支持。3年内,她的团队将在国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林场推广种植2000亩吴屯杨。

  培养民族团结进步的火种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过程,也引发了金华对于教书育人的更多思考。

  “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像南疆这样需要人才的地方还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承担好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金华说。

  2015年,金华在南疆调研时,结识了刚刚大学毕业的古再努尔。当得知古再努尔一直都有读研究生的心愿后,金华决定帮助她圆梦。“南疆的发展需要人才,我们应该多为当地培养人才。”金华把古再努尔带到大连,让她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学习备考。

  金华教她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论文,嘱托实验室的其他研究生帮助她适应学校生活。经过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古再努尔终于考取了金华的研究生。

  “金老师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更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志向和情怀。尽管我的家乡麦盖提没有都市的繁华,但我还是要回去,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古再努尔说。

  去年,古再努尔参与的科研项目“文冠果沙漠种植技术研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能源林基地得到推广,目前那里共种植文冠果在内的各种抗逆树木35万亩。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在南疆戈壁拔地而起。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在的地方就是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责任和使命。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我们更要多培养一些‘古再努尔’。他们学成后回到家乡,就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火种。”金华说。

  在教学中铸魂育人

  如何让学生们学有所成,在思想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华一直在努力探索。

  教学中,金华一有机会就带学生进实验室实训、到基层调研、去实践基地观摩,她把自己在各地调研的见闻感悟融入课堂,指导学生们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层面认识自己的专业价值。

  “我希望同学们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金华说。

  她还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自己教学的生物化学专业课程中。从1956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到1999年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从2015年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到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研发新冠疫苗……金华说,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生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到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傲人成绩,感受“中国力量”,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学生忙碌的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幸福的,我愿意一生坚守讲台,守候着这满园桃李,静待花开,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金华说。

作者:李舒婷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